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推断 ( )
|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
|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
|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
|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
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
| A.资本主义萌芽 | B.劳资矛盾尖锐 |
| 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 D.商品经济发达 |
1816年,英王乔治三世派遣阿美士德出访中国,却与中国发生“礼仪之争”,清朝要求依照天朝定制,行三跪九扣头之礼,英使认为有伤尊严,坚持仅行免冠俯首,双方坚持不下,最后英使遭逐出,不顾而去。此一礼节之争直接反映了
| A.帝国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对抗 |
| B.海权思想与传统陆权观念的对立 |
| C.工业资本主义与农业文化的矛盾 |
| D.主权国家观与天朝大国观的冲突 |
“从16世纪30年代到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物价普遍上涨了3倍左右。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物价则上涨了约2倍……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然而资本在西班牙、葡萄牙、中国都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上述材料不包含的信息是
| A.殖民掠夺积累大量财富,引发欧洲价格革命 |
| B.中国古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
| C.中国的农业文明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
| D.正常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
|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
|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
|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
图1和图2是新中国的两次外事活动片,它们所反应的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共同原则是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1972年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 A.独立自主 | B.“一边倒” |
|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D.“另起炉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