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朱文公文集》                                                      
材料三 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为:①八股取士,使读书人只知道诵读经书,严重脱离社会现实。②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弃农经商现象日益增多。③君主的横征暴敛和专制统治加剧了社会危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举两例)。
(2)简要说明秦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的?
(3)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朱熹是如何发展儒学的,其地位如何?
(4)根据材料三的社会背景,明清之际思想界出现了什么新变化?有何局限?
(5)据上,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取决于哪些因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三星堆文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0年,“艰难的抉择”是网络流行语。其实在中国近代史上,“抉择”问题比比皆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忠刚慑泰西之魄,而以精思窃制器之术,国耻足兴,于公是望!
——曹国藩《复李少茎中丞》
材料二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之口,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弊,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克致乎?……夫谓共和不能行于中国,则完全之君主立宪,其与共和相去一问耳。……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既认为可以行君主立宪之国民,自应认为可以行共和之国民。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
材料三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要设法使他不沉下去,而我们在河中被急流冲走。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河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只好抓住他。英国和美国在岸上向我大喊,千万不要那根稻草。但是他们不帮助我。他们只顾自己嘲笑,却又叫我不要抓苏俄这根稻草。我知道那是一根稻草,但是总比什么都没有好。
——《孙中山集外集》
请回答:
(1)材料三中,曾国藩抉择了什么?据所学知识指出,迫使他做出这一抉择原因的主要史实。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粱启超的抉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是如何抓住“苏俄这根稻草”的。
(4)综各以上材料,指出上述历史人物作出不同抉择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经济萧条可能永远无法结束,一般均衡永远无法重新达到。增雇一定量的劳动力服务于公共工程项目,它对总就业量的影响,在失业问题比较严重时,比几乎达剃充分就业时要大得多。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
材料三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对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耶金等《制高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古典”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凯恩斯主义核心理论是什么?先于这一理论的创立,西方国家在实践中开始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是如何再一次调整发展模式的?据材料三,概括其调整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就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简要谈谈你的体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
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呜呼!
——严复《法意》
材料四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的演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
(3)材料三中严复对什么现象发出悲叹?结合材料一、二,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
(4)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先生“备尝艰辛”还要坚持革命的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走向民主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自述说,当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五年之后的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语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
——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二 1911年,岁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零星枪响,将一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三袁世凯的“革命”在形式上是满汉易位,本质上则是传统的改正朔、易服色的革命,……袁世凯敢于逆时代潮流而动,主要是他头上戴的帽子是新的,但脑子是旧的。……在他看来,旧脑袋非得一顶旧帽子框着才相称、才妥帖。
——《变局》
(1)分析材料一中民众态度前后转变的原因。
(2)结合史实说明“古老的中国”被“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3)材料三中“改正朔、易服色的革命”指什么?旧脑袋指什么?
(4)联系辛亥革命后的史实,说明袁世凯的脑子是旧的。
(5)孙中山为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做了什么?

制度创新、政策调整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葛洪《抱朴子·审举》
材料二 (17世纪后期)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俄国的彼得大帝还在南征北战,建立专制帝国;德国和意大利则四分五裂,人民正期待着强有力的王者出现……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的崛起》
材料三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1955年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⑴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制度。
⑵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材料一中“历史性的转变”应该是从社会转向社会,结合史实从政治、思想、科技三方面概括英国“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的表现。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法美“古典”发展模式的特点?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开始的标志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是如何修正自身发展模式的?成效如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