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解释下列加线词语的含义。(4分)
(1)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 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______________翻译选文中划“__________”的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青衣捕盗①
有聂姓者,以人命诬服。公昭雪之,献女书儿为婢。公鉴其诚,纳之。公夫人御下严,箕帚而外,课以针指②.书儿不能学,日加鞭挞,俯首顺受而已。
后公以挂误③,解组归。时枣树林有盗首曰赛张青刘标。公稔④之,戒备而行。时已薄暮,闻林中鸣镝声,公股栗,夫人色如土。侍从仆御,无不色变。书儿从容进曰:“么么鼠辈,何敢犯大人驾?如渠⑤不欲生,婢子手戮之可也。”乞公前骑,徒手而去。叱盗曰:“贼狗奴,识得河南聂书儿否?”盗笑曰:“我辈但要得钱儿钞儿,书儿何所用哉!”书儿怒曰:“若辈死期至矣,敢戏言!”盗亦怒,骤发一弹,书儿右手启两指接之;又一弹,接以左手;第三弹至,以口笑迎之,噙以齿,腾身而起,吐口中丸,大笑曰:“贼奴技止此耶?”一盗解铁拐而前,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笑曰:“尔娘灶下棒,亦持来恐吓人,大可笑也。”群盗罗拜马前乞命。书儿曰:“汝等何足污我手。”喝令去。
从容回骑,禀白于公曰:“托大人福庇,幸不辱命。”公及夫人皆异之。继而问曰;“汝具此妙技,何不能拈一针?”书儿曰:“长枪大剑,婢子年十一二时,搏弄惯矣。一针入手,不知作何物,是以不能学耳。”又问:“鞭挞时何便俯首受?”曰:“老父命婢子来报公大德,小有忤犯,是报怨也,婢子何敢!”
【注释】①选自清代沈起凤《谐铎》,有删减。青衣,古代指婢女。②针指:此处指缝纫、刺绣等针线活。③挂误:这里指官吏受牵累被处分撤职。④稔(rěn):熟悉。⑤渠:第三人称。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公鉴其诚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诚惶诚恐 |
B.时已薄暮 |
莫辞酒味薄 |
厚积薄发 |
C.汝等何足污我手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不足挂齿 |
D.公及夫人皆异之 |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见异思迁 |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
(3)同样是刻画女中豪杰,为何本文浓墨重彩地描写书儿与强盗厮杀的过程,而《木兰诗》中有关战场厮杀的内容却一笔带过?写出你的发现。
文言文阅读
与子俨等疏①(节选)
【东晋】陶渊明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②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③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④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⑤,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⑥仰止,景行⑦行止。”虽不能尔,至心⑧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选自《陶渊明集》)
【注释】①与子俨等疏:写给俨等五个儿子的书信;②大分:指寿命;③役:从事。④班荆: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⑤同财:共同使用财产,指没有分家。⑥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⑦景行:比喻光明磊落的品质。⑧至心:至诚之心。
(1)根据成语,推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鲍叔、管仲,分财无猜(两小无猜)
②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没齿难忘)
(2)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3)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旧不遗”,亲戚不弃,固然可贵;旧友不离,更是让人感动不已。
B.“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是说生命将到达终点。这是写此书信的背景。
C.“然汝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诫孩子们,非一母所生,要适当保持距离。
D.“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是勉励孩子们,要审慎对待,理解良苦用心。
(4)上文举鲍叔、管仲等六人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5)结合上文和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写出你对陶渊明的认识。
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君子养心,莫善于城。([战国]《荀子》)
②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汉]张衡《应问》)
③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小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___
(2)由上面三句话推断“君子”的内涵,下面没有提到的一项是
A.诚实守信 B.重德修身 C.内敛含蓄 D.轻财重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姚长子墓志铭
[明]张岱
姚长子者,山阴王氏佣也。嘉靖间,倭寇绍兴,由诸暨掩至鉴湖铺。长子方踞稻床打稻,见倭至,持稻叉与斗。被擒,以藤贯其肩,嘱长子曰:“引至舟山放侬。”长子误以为吴氏之州山也。道柯山,逾柯岭,至化人坛。自计曰:“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乃私语乡人曰:“吾诱贼入化人坛矣,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①②③之,百三十人尽歼焉。乡人义姚长子,葬于钟堰之寿家岸。
④⑤⑥矣。余为立石清界,因作铭曰:
⑦一人,醢百三十人,功不足以齿;醢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得不思。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⑧之后,公道大著,乃不欲存盈尺之土。悲夫!
【注】①脔(luán):切割成小块。②穴舟窒袽(rú):在船上凿洞用败絮塞住。袽:败絮。③蹙(cù)逼近。④主后:此处指继承人。⑤去一锸(chā):挖走一锹土。⑥几希:很少。⑦醢(hǎi):将人剁成肉酱的酷刑。⑧旌义:表彰(姚公的)义举。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山阴王氏佣也(被雇用的人) B.嘉靖间,倭寇绍兴(盗贼)
C.乡人义姚长子(以……为义) D.纵为牛羊践踏之墟(听任)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
②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
(4)墓志铭是刻在墓碑上,叙述死者生平事迹并表达追思的铭文。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写这篇墓志铭的用意。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仲,弗之。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途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项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候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祖莹字元珍,范阳道人也。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ニ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什,父母寝睡之后,然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选自《北史・列传第三十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
② 疑质理
③ 学眈书
④由是声誉甚
(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十二 中书学生 |
不足 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B.以衣被蔽塞窗 |
月色入 (《记承天寺夜游》) |
C.尤好 文 |
引凄异(《三峡》) |
D.父母寝睡 后 |
策 不以其道(《马说》) |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4)【乙】文中写祖莹父母、亲属和中书监对祖莹的态度和看法,其作用是什么?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