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仲,弗之。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途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项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候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祖莹字元珍,范阳道人也。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ニ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什,父母寝睡之后,然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选自《北史・列传第三十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 ·    

· 疑质理    

· 学眈书    

④由是声誉甚 ·    

(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十二 · 中书学生

不足 · 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以衣被蔽塞窗 ·

月色入 · (《记承天寺夜游》)

C.尤好 ·

· 引凄异(《三峡》)

D.父母寝睡 ·

· 不以其道(《马说》)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4)【乙】文中写祖莹父母、亲属和中书监对祖莹的态度和看法,其作用是什么?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问题。

秋七月,公主尝衣贴绣铺翠襦入宫中,太祖谓曰:“汝当以此与我,自今勿复为此饬。”公主笑曰:“此所用翠羽几何?”太祖曰:“不然。主家服此,宫闱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价高,小民逐利,展转贩易,伤生浸广,实汝之由。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主惭谢。主因侍坐,与皇后同言曰:“官家作天子日久,岂不能用黄金装肩舆,乘以出入。”太祖笑曰:“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饬,力亦可办。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使天下之人何仰哉?当勿复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公主:太祖之女。②襦(rú):短袄,外套。③饬:装饰。④肩舆:指抬的小轿。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闱戚里/必相效

B.展转/贩易

C.实汝/之由

D.苟/以自奉养为意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衣  

②几何  

③念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岂可造此恶业之端?

②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饬,力亦可办。

(4)说说短文所蕴含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问题。

庆清朝慢 踏青

[宋]王观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

【注】①东君:《楚辞•九歌》里有“东君”,这里是借用来称春神。②小双鸾:指古代妇女鞋上绣成的鸾凤。③饾饤(dòu dìng):本形容堆砌罗列貌,此处形容天气变化多端。④眉山:《西京杂记》上说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这是“眉山”典故的由来。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姑娘们的踏青活动,突出了初春时节景物的特点。

B.上阕写姑娘们愉悦的心情和野外迷蒙的秀色,表达了对“东君”的敬意。

C.下阕写天气的无常,以及姑娘们看花觅柳的从容与“小双鸾”沾满泥污的状态。

D.下阕最后三句写出了姑娘们心情变化后笑容顿敘、眉头紧锁的神情。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写雨水的对仗句,富有形象性;下阕运用夸张手法,增添了喜剧色彩。

B.词的下阕用口语写天气变化,活泼有意趣;用“镂”“拨”描写姑娘们的行动,用词精巧。

C.词中化用唐人诗句,自然贴切,如出己手,体现了词人熔铸前人诗句的本领。

D.这首词充满生活气息,写法新颖,在同类题材作品中很有特色,是豪放词中的佳作。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漫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益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逐反溯流遂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1)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2)老河兵为什么要“笑”,如何理解老河兵这个人物形象?

翻译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④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