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为五种生物材料,分别与种试剂发生颜色反应,实验现象如下表:
化学试剂 |
生物材料(“+”表示有颜色反应; “一”表示无颜色反应) |
||||
A鸡血细胞 |
B花生种子 |
C蛙皮肤细胞 |
D棉花纤维 |
E霉菌 |
|
斐林试剂 |
— |
— |
— |
— |
— |
苏丹Ⅲ染液 |
— |
+ |
— |
— |
— |
双缩脲试剂 |
+ |
— |
+ |
— |
+ |
(1)五种材料都不与斐林试剂反应,说明
(2)B与苏丹的显色反应可以说明花生种子中含有__________。
(3)A、C、E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说明 。
(4)D与两种试剂都无颜色反应。若将E提取物与D材料混合,一段时间后混合液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这种颜色反应说明E提取物中有水解棉花纤维的___, 从而在混合液中有__________生成。
某科研小组研究镉、铜对河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用一定浓度的镉、铜处理河蚌一段时间后,测得河蚌过氧化氢酶活性如表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a应是。
(2)请列举本实验需要控制的两个无关变量:。
(3)进行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时,选过氧化氢为底物,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的来表示。
(4)若测定镉和铜对河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综合影响作用,本实验应如何完善?。
(5)若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需利用河蚌的新鲜的软体组织制成研磨液。研磨河蚌软体组织的目的是。能否用河蚌过氧化氢酶作为实验材料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7分)生物体内每一个细胞都是一个生产和输出分子(如胰岛素、抗体、酶等)的工厂。这些分子在细胞内都是以“细胞囊泡”的形式传递的。James E. Rothman, Randy W. Schekman & Thomas C. Südhof等三位科学家因发现了这些“细胞囊泡”是如何被在正确的时间输运至正确地点的分子机制之谜而获得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分泌蛋白一般由细胞内的合成,它们在细胞内通过、产生的囊泡运输。
(2)James E. Rothman发现了让囊泡实现与其目标细胞膜的对接和融合的蛋白质机制只有当囊泡上的蛋白质(左上图中黑色部分)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配对合适时才会发生融合,随后结合部位打开并释放出相关分子。ThomasC.Südhof则发现这一过程与钙离子对相关蛋白质的影响有关(如右上图所示)。该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的功能。图中所示物质出细胞的方式为。如果分泌物为神经递质,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或。
蚕豆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12,科学家用3H标记蚕豆根尖细胞的DNA,可以在染色体水平上研究真核生物的DNA复制方式。
实验的基本过程如下:
Ⅰ.将蚕豆幼苗培养在含有3H的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放射性情况。
Ⅱ.当DNA分子双链都被3H标记后,再将根移到含有秋水仙素的非放射性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放射性情况。
请回答相关问题:
(1)蚕豆根尖细胞进行的分裂方式是___________;秋水仙素能使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其作用的机理是___________。
(2)Ⅰ中,在根尖细胞进行第一次分裂时,每一条染色体上带有放射性的染色单体有________条,每个DNA分子中,有________条链带有放射性。
Ⅱ中,若观察到一个细胞具有24条染色体,且二分之一的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则表示该细胞的染色体在无放射性的培养基上复制_____次,该细胞含有______个染色体组。
(3)上述实验表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____________。
(11分)按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标准,云南省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少数民族基因库,从各个民族采集来的DNA基因样本都存放在云南大学的基因库里,这个基因库是云南大学科研人员历时3年完成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对人类的条染色体进行测序;选样时通常选择采集男性血液样本建立白细胞基因血库,原因是。
(2)为了得到高纯度的少数民族DNA样本,采样地点选在偏远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主要原因是隔离,使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几率小,从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间的。
(3)如图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基因A频率的变化情况,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在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其中基因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在T点时(填“是”“否”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②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甲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则此时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现假设甲种群所生存的环境发生一种新的变化,使得生存能力AA=Aa>aa,其中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均增加10%,则下一年时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该种群(填“会”或“不会”)发生进化。
③“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物种的形成过程”的说法是否正确?。
野生型果蝇(纯合子)的眼形是圆眼,某遗传学家在研究中偶然发现一只棒眼雄果蝇,他想探究果蝇眼形的基因型,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图乙为雄果蝇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示意图,X、Y染色体的同源部分(图中Ⅰ片段)上的基因互为等位,非同源部分(图中Ⅱ1、Ⅱ2片段)上的基因不互为等位。控制果蝇眼形的基因用A、a表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F1可知,果蝇眼形的是显性性状,F2会出现现象。
(2)若控制圆眼和棒眼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F2的基因型为,在F2圆眼中,出现纯合子的概率为。
(3)若控制圆眼和棒眼的基因只在X染色体的Ⅱ1片段上,则F2的基因型和比例分别为和。
(4)若控制圆眼和棒眼的基因在性染色体的Ⅰ片段上,则F2的基因型和比例分别为和。
(5)结合本题,总结性染色体上基因遗传和常染色体上基因遗传的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