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此处的“田”属于( )
| A.自耕农私有土地 | B.地主私有土地 | C.君主私有土地 | D.国有土地 |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
|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
|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
|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 A.秦、汉 | B.隋、唐 | C.宋、元 | D.明、清 |
《元史》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曹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不能说明元朝
| A.中央掌管行省官员的任职与调动 |
| B.中央在各省设置丞相以制约官员 |
| C.行省官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
| D.最初由中央官员代执各省事务 |
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与焉。”这一规定旨在
| A.加强君主专制 |
| B.减少中央行政决策的失误 |
| C.解决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
| D.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
|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
|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
|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