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为验证氧化性Cl2 > Fe3+ > SO2,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K1~K4,通入一段时间N2,再将T型导管插入B中, 继续通入N2,然后关闭K1、K3、K4
Ⅱ.打开活塞a,滴加一定量的浓盐酸,加热A。
Ⅲ.当B中溶液变黄时,停止加热,夹紧K2
Ⅳ.打开活塞b,使约2mL的溶液流入D试管中,并检验其中的离子。
Ⅴ.打开K3和活塞c,加入70%的硫酸,一段时间后夹紧K3
Ⅵ.更新试管D,重复过程Ⅳ。
(1)过程Ⅰ的目的是                           
(2)棉花中浸润的溶液为                        
(3)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能说明氧化性Fe3+ > SO2的离子方程式是                               
(5)过程Ⅵ,检验B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的操作是                         
(6)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完成了上述实验,他们的检测结果不能够证明氧化性Cl2 > Fe3+ > SO2的是      (填“甲”“乙”“丙”),请用必要的文字说明理由            

 
 过程Ⅳ  B溶液中含有的离子
过程Ⅵ  B溶液中含有的离子

有Fe3+无Fe2+   
有 Fe2+

  既有Fe3+又有Fe2+
有SO42-

有Fe3+无Fe2+   
           有SO42-

(7)进行实验过程Ⅴ时,B中溶液颜色由黄色逐渐变为红棕色,停止通气,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变为浅绿色。
查阅资料: Fe2+(aq)+ SO32- (aq)  FeSO3(s)(墨绿色)提出假设:FeCl3与 SO2的反应经历了中间产物FeSO3,溶液的红棕色是FeSO3(墨绿色)与FeCl3(黄色)的混合色。
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证实该假设成立:

① 溶液E和F分别为          (写化学式)。
②请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步骤3中红棕色溶液颜色变为浅绿色的原因              

科目 化学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合成1-丁醇,查阅资料得知一条合成路线:

其中CO的制备原理:HCOOHCO↑+H2O,并设计出原料气的制备装置(如下图)

请填写下列空白:
(1)实验室现有锌粒、稀硝酸、稀盐酸、浓硫酸、2-丙醇,从中可以选择合适的试剂制备氢气、丙烯。写出制备丙烯的化学方程式:
(2)若用以上装置制备干燥纯净的CO,装置中a的作用是,装置中b的作用是,c中盛装的试剂
(3)制丙烯时,还产生少量SO2、CO2及水蒸气,该小组用以下试剂检验这四种气体,混合气体通过试剂的顺序是(填序号)
①饱和Na2SO3溶液②酸性KMnO4溶液③石灰水④无水CuSO4⑤品红溶液
(4)正丁醛经催化加氢得到含少量正丁醛的1-丁醇粗品,为纯化1-丁醇,该小组查阅文献得知:
①R—CHO+NaHSO3(饱和)RCH(OH)SO3Na↓;②沸点:乙醚34℃,1-丁醇118℃,并设计出如下提纯路线:

试剂1为,操作2为,操作3为

(15分)实验室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1.0 mol/L的NaOH溶液500 mL,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要叙述该实验的主要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
(2)所需仪器为:容量瓶(规格为________)、托盘天平,还需要哪些实验仪器才能完成该实验,请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操作对所配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填写字母)
偏大的有_______________;偏小的有;无影响的有

A.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
B.将NaOH放在纸张上称量
C.NaOH在烧杯中溶解后,未冷却就立即转移到容量瓶中
D.往容量瓶中移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E.未洗涤溶解NaOH的烧杯
F.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G.容量瓶未干燥即用来配制溶液
H.定容后盖上瓶塞反复摇匀,静置后,发现液面不到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

某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以下装置制取并探究氨气的性质。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探究】
(1)A中的反应(填“是”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2)A装置还可用于制取气体(只填一种)
(3)若有10.7gNH4Cl固体,最多可制取NH3(标准状况)的体积是L (NH4C1的摩尔质量为53.5g·mol-1)。
(4)实验室收集氨气的方法是
(5)C、D装置中颜色会发生变化的是(填“C”或“D”)
(6)当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挤压E装置中的胶头滴管,滴人1-2滴浓盐酸,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7)为防止过量氨气造成空气污染,需要在上述装置的末端增加一个尾气处理装置,合适的装置是(填“F”或“G”)。
【知识拓展】
(8)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Ca(OH)2并放出热量[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实验室利用此原理,往生石灰中滴加浓氨水,可以快速制取氨气。你认为生石灰可用下列物质代替(填序号)。
A.碱石灰(NaOH与CaO的固体混合物) B.NaOH 固体
C.硫酸溶液 D.石灰石(含CaCO3)
【知识应用】
(9)2010年11月9日晚,我省宁德市一冷冻厂发生氨气泄漏事件,500 多居民深夜大转移。假如你在现场,你会采用什么自救为法?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物质的性质、制法和用途,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如图Ⅰ~Ⅳ所示。

(1)若用实验Ⅳ来验证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则试管B中装入的固体最好是,能说明碳酸钠比碳酸氢钠稳定的实验现象是
(2)若用实验来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固体,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填装置序号)。其中能够说明泡沫灭火器中选择碳酸氢钠与酸反应制CO2而不选择碳酸钠的实验是
(3)若测定Na2C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HCO3的质量分数,采用实验Ⅲ能否达到实验目的?若能,请说明其计算所需的数据;若不能,请简要说明理由
实验二、将碳酸氢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混合并充分反应。
(4)当石灰水过量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5)当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钙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实验三、(6)检验“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中是否混有食盐所需的试剂是

(I)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合理的是(填序号)

A.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分液时,有机层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B.不宜用瓷坩埚灼烧氢氧化钠或碳酸钠
C.将l0 g ZnSO4·7H2O溶解在90 g水中配制10%的ZnSO4溶液
D.向某溶液中加氯化钡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E.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
(II)二氯化硫(SCl2)熔点—78℃,沸点59℃。密度1.638g/mL。遇水易分解。二氯化硫与三氧化硫作用可生成重要化工试剂亚硫酰氯(SOCl2)。以下是由氯气与硫反应合成二氯化硫的实验装置。

试回答下列:
(1)装置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装置B盛放的药品是C中是
(3)实验开始前先在D中放入一定量的硫粉,加热使硫熔化,然后转动和摇动烧瓶使硫附着在烧瓶内壁形成一薄层表面,这样做的目的是
(4)实验时,D装置需加热至50—59 oC,最好采用何种方式加热。
(5)F装置中干燥管内所盛物质是,作用是:
(6)由二氯化硫与SO3作用生成亚硫酰氯的化学方程式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