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1年9月5日,赫鲁晓夫同美国记者兹贝格谈到:美国和苏联“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让他安静下来。”
材料二 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闯进陶瓷店,他们建立政府只有21年,我们已逾100年,英国更是有数百年悠久历史。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而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杜鲁门
(1)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苏联的外交策略。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在战后的政治意图。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美苏争霸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之,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臣属,国分则弱而易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置都护府,为其节度,此安边之长策也。”……温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人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上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
五月,辛末,以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帅其部落之官。上戒之曰:“……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唐太宗
请回答:
(1)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大臣进行了一番争论。请根据材料一,将争论中出现的几种意见,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2)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
(3)请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在处理这一问题的决策过程体现出的人格魅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唐时城市布局中,有专供贸易的“市”。市内商肆按行业排列,整齐有序。商业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设有市师、质人的管理人员。并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材料二有资料描述宋代城市“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
材料三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市“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江南重镇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重镇兴起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主、法制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孔子
材料二在法律制度上,秦代崇尚法治。……在法律的实施上,秦代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法网过密导致了社会矛盾的迅速激化,并成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律)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人们曾想使君主以专制主义支配法律,但是任何事物与专制主义联系在一起都会丧失其力量。中国的专制主义在灾难深重的巨大压力下,也曾试图给自己套上锁链,但最终完全徒劳无益;它用自己的锁链武装起自己,而且变得更加凶残。因此,中国是一个以恐怖为原形的专制主义的国家。或许在最初的朝代,帝国的疆城还没有如此广大,政府的专制主义倾向稍逊;而如今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四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度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五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汗流浃背”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工人确立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为1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的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1)材料一中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在当时为什么没有被统治者采纳?
(2)依据材料二,归纳秦汉两朝法律制度的不同特点及汉朝法律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3)在材料三中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专制主义加强的原因是什么?他对中国古代政治特点的认识是否符合实际?
(4)据材料四指出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种主张在哪国得到了完全的实践,它在该国政治制度中是如何体现的?
(5)根据材料五,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调整的措施 (4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当时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帝后两党政权之争,由来已久,戊戌维新,特西后有意纵容之,以作废立之口实耳。——萧一山《清代通史》(1923年商务印书馆)
材料二: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梁启超述其师语曰:“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大变。”其视事也,若此之易,实无政治上之经验。……而康梁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陈
恭禄《中国近代史》(1935年商务印书馆)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
材料四:伯兄(指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康广仁《致易—(何树龄)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有何共同特点?(4分)
(2)材料三、四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请概括之。(4分)
(3)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按:日本推翻幕府统治后,伊腾博文上书建议“废藩”。1869年明治政府派代表劝萨摩、长州、土佐、肥前藩主向朝廷申请“奉还版籍”)今诸侯之领地,皆朝敌德川所授,并无天皇之印玺,这是滑稽的。——《明治维新的再探讨》
材料2 (1869年3月,四强藩藩主上表申请“奉还版籍”)朝廷一日不可失之大体也。一日不可假者大权也……臣等所耕乃天下之土,臣等所牧乃天子之民,安得私有乎?今谨收版籍而奉上,愿朝廷善为处理,当与者与之,当夺者夺之。凡列藩封土,更宜下敕令而重定……——《简明日本近代史》
材料3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
材料4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
材料5最迫急之事,在军务方面,……朝廷能在海陆军方面稍作准备,主要以朝廷兵务,开拓朝鲜釜山港。——明治元勋木户孝允1869年初的一封信
材料6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1872年征兵告谕
请回答:(1)据材料1和材料2,指出“朝廷”与各藩关于“奉还”的真正含义。(4分)
(2)材料3的含义是什么?实质是什么?材料4的核心思想是什么?(6分)
(3)据材料5、6,明治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的目的是什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