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借 / 旁 近 与 之 B.传 一 乡 / 秀 才 观 之
C.或 以 钱 币 / 乞 之 D.余 闻 之 也 / 久

解释下面加线的词。
耕:             ②以钱币乞之:            ③父焉: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潭中鱼百许头:(2)佁然不动:
翻译下面的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有人说这篇文章“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请你谈谈对“形似写景,实则写心”的理解。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臣本布衣( 平民,百姓)责攸之、祎、允等之(怠慢,疏忽)
B.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果)深入不毛(不长草木)
C.尔来二十一年(通“又”)夙夜忧叹(早晚 )
D.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临表涕零(落泪)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臣卑鄙咨臣当世之事
B.挺剑起 长跪谢之
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D.不效则治臣罪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先自叙本志,表明自己“布衣”身份,为下文写“先帝不以臣卑鄙”作铺垫。
B.第②段一个“当”字引出六个四字句,以磅礴的气势指出这次“出师”的战略目标,使后主深信伐魏之事势在必行。
C.③④两个自然段点明全篇主旨,阐述了修明内政与北伐胜利的关系。
D.选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描写、说明,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翻译句子。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一)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注:造(到……去) 环堵(房屋四壁)晏如(安危自若的样子)
(节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皆惋()(2)不足外人道也()
(3)亦不其姓字()(4)置酒而招之()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常著文章自娱
翻译下面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花源人什么样的心理?
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中,我们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性格,这种性格可用《五柳先生传》中的一句话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欧阳修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尝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客笑曰:“子欲逃名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谓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君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
【注】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2)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
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醉翁之不在酒 ②欧阳修滁州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亭翼临于泉上者/亦知夫不必逃也 B.则又号“六一居士”/若役
C.既老而衰且/久已 D.尝置酒一壶/不知人之乐

翻译。(4分)
⑴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⑵ 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分别写出欧阳修自号“醉翁”和“六一居士”的原因。(2分)
“醉翁”:
“六一居士”:
在不同时期,欧阳修分别以什么为乐?请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加以概括。(4分)
在滁州时:
在颍州时: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 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luán):切成块的肉。
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与“公约之饭”中“之”相同的一项()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遇子方虫,则一钳博之
D.其人已心怪之。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公其人已心之惟胡饼中间少许其人愧甚而退
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人愧甚而退”的原因。文中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个什么样的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