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
A.东周平王 | B.东汉光武帝 | C.曹魏文帝 | D.北魏孝文帝 |
读图,下列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图 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图
A.外国人在华开设工厂合法化 | B.民族资本主义力量相对弱小 |
C.民族工业得不到政府的支持 | D.自然经济所占成份微不足道 |
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其中面粉、纺织、化工业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我国民族工业在这期间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内因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 B.欧洲列强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
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
下图基本呈现了近代前期中国工人数量整体变化趋势,透过这一变化趋势不能窥见近代前期中国工人数量变化趋势图
A.洋务运动的足迹 | B.外商企业的创办 |
C.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 D.五四运动的影响 |
县农田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上述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在松江府一带出现 | B.松江府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C.松江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 D.重本抑末政策有所松弛 |
关于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列两则材料有着不同的叙述。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则材料理解最合理的是
A.两则材料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
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出现“夜市” |
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情况不同,因此两者并不矛盾 |
D.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