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世隶耕 (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泯然众人(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译文: 划分下列节奏(每句只画一处)
余闻之也久
贤于材人远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其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一个人成才需要哪些因素?
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④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⑤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墨子·贵义》)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③冠履:鞋子和帽子。④为:愿意。⑤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舍生而取义者 万事皆贵于义也 |
B. |
故不为苟得也 何故 |
C.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贵义于其身也 |
D. |
人皆有之 断子之手足 |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B.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C.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D.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文在引出“舍生而取义”的论点后,运用比喻论证,分别从“所欲”“所恶”两方面论述。 |
B. |
甲文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是心”,相对于“贤者”来说,普通人容易丧失。 |
C. |
乙文论证的中心观点是“万事莫贵于义”。 |
D. |
甲、乙两文都是关于“义”与“利”的论述,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 |
(4)将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②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竹赋①
(宋代)王炎
晦叔读书南斋之上。路折西南,万竹苍然。
其偃蹇②挫折者,如忠臣节士赴患难而不辞。其婵娟萧爽者,如慈孙孝子侍父祖而不违。其挺拔雄劲者,气毅色严,又如侠客与勇夫。其孤高介特③者,格清貌古,又如骚人与臞④儒。
予虽朝夕吟啸于其下,曾无以名其美而状其奇。
之中然泛观宇宙,万物均函育于一气,而有刚柔坚脆之不齐:荣者必悴,盛者必衰,实繁者易剥⑤,色丽者早萎。惟松柏之有心及竹箭之有筠⑥,足以阅寒暑而贯四时。春日载阳,竹于是时清而不腴;冬日祁⑦寒,竹于是时秀而不癯。今而后见其含德之有常,特操之不移。
【注释】①选自《双溪类稿》,有删节。赋:古代的一种文体。王炎,南宋人,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文中“晦叔”指作者自己。②偃蹇jiǎn:弯曲的样子。③介特:孤高,不随流俗。④臞qú:同“癯”,清瘦。⑤剥:脱落。⑥筠yún:竹子的青皮。⑦祁:盛,大。
(1)下列选项均为选文所写内容,其中用来与竹子对比的一项是( )
A. |
挫折者 萧爽者 雄劲者 介特者 |
B. |
忠臣 节士 慈孙 孝子 |
C. |
侠客 勇夫 骚人 臞儒 |
D. |
荣者 盛者 实繁者 色丽者 |
(2)文章先写竹子多样的外形,后写竹子不变的内质。请摘录文中最能概括竹子精神品质的两个短语。
(3)下列与“晦叔读书南斋之上”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
B. |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司马迁《陈涉世家》 |
C. |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蒲松龄《狼》 |
D. |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二则》 |
时光里的陶渊明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肴,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其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速,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潜传(节选)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①。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出自《晋书》)
[注]①属文:作文章。
(1)下面对《饮酒》(其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以草庐开篇,叙免除喧扰的归田生活,起笔舒缓,“在”—“无”,转折有势。 |
B. |
三四句巧用设问,转换叙事角度发问,颇富情趣,答语精炼,一语中的,超凡脱俗。 |
C. |
以“采菊”“见山”造悠然之境,寄情山水,投身自然,物我分离,不工而工。 |
D. |
全诗集叙事、议论、绘景于一体,自然理趣与个人志趣相映,言有尽而意无穷。 |
(2) 下面对《桃花源记》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渔人“缘溪行”拉开故事序幕,溪水通幽、桃林奇美,为桃花源的出现自然铺垫。 |
B. |
“皆叹惋”意蕴丰厚,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 |
C. |
渔人辞别桃花源后,得其船并循来时路而返,这与渔人入桃花源的情节形成照应。 |
D. 作者通过真实存在的桃花源,寄托政治理想,反映美好愿望,笔多曲致,富有波澜。
(3) 用“/”给《陶潜传》(节选)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义 熙 二 年 解 印 去 县 乃 赋 《归去来》
(4)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殊世异,有些词语沿用至今,但词义已发生变化。请写出《桃花源记》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词语 |
古义 |
今义 |
妻子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
绝境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无论 |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连词,表示 |
(5)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 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
(6)《桃花源记》三处出现过历史时间名词,即“晋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7) 时光流转,四季更迭,古往今来,陶渊明备受推崇,成为跨越时代的“大家”。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苏轼、欧阳修、朱熹,现代的鲁迅、朱光潜等都言之谆谆。请联系以上诗文,探究陶渊明受推崇的原因。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①,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②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③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①辩斗:辩论,争论。②盘:圆的盘子。③决:裁决,判断。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如太行、王屋何 闻水声,如鸣珮环 |
B. |
帝感其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C. |
及其日中如探汤 及其家穿井 |
D. |
孰为汝多知乎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编者加的,“愚公”的“公”为敬称,相当于“老人家”。 |
B. |
【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C. |
【甲】文“夸娥氏”,神话中的大力神;【乙】文“盂”,古代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
D. |
【甲】文的“甚矣,汝之不惠”为倒装句;【乙】文的“孔子不能决也”为被动句。 |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可见两个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
B. |
【乙】文两小儿辩日,一个从视觉出发,另一个从触觉出发,表现他们善于独立思考。 |
C. |
【甲】【乙】两文内容都与自然有关,前者侧重表现改造自然的坚强毅力;后者侧重对自然现象质疑。 |
D. |
【甲】【乙】两文都是寓言,语言精辟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给人深刻启示。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芙蕖①
(清)李渔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芙蕖自荷钱②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④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⑤;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注释】①芙蕖:荷花的别称。②荷钱:生的荷叶,状如铜钱,故称“荷钱”。③迨(dài):及,到。④徂(cú)往,到。⑤异馥:特别的香味。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 可爱者甚蕃______
②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
③ 过而不问之秋______
④ 亭亭独立______
(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自荷钱出水之日 自非亭午夜分(《三峡》) |
B. |
乃复蒂下生蓬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
C. |
荷叶之清香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
D. |
摘而藏之 人木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4)填空。
两文同写莲,《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芙蕖》写莲的“______”“______”“______”“可用”,由莲的观赏价值写到______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