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狼子野心
[清]纪昀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尽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①,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②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③患耶?
注:俟(sì):等待。 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有“隐藏”之意。贻(yí):这里是“遗留”的意思。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与家犬杂畜            ②信不诬哉        
指出下面的“其”各指代什么:
(1)竟忘其为狼:       (2)将啮其喉:        (3)乃杀而取其革: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表现了狼的              的特点。
文中划线句子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从主人方面来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②今诸生学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衾拥覆 以:用

B.

缀公卿后 之:助词,的

C.

今诸生学太学 于:在

D.

不得者也 而:表承接,相当于“就”


(2)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A.

因为其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穿和俸禄不如别人。

B.

认为其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C.

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D.

认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穿和俸禄不如别人。


(3)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送东阳马生序》属于赠序。

B.

选文第①段先写物质条件的匮乏,再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写出了求学的“勤且艰”。

C.

本文多用对比手法,如选文第②段将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求学的艰辛形成对比。

D.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道出了在学习中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课外文言文阅读】

乐君,达州人,生巴峡间,不甚与中州士人相接,状极质野,而博学纯至。先君少师特爱之,故遣吾听读。今吾尚略能记《六经》,皆乐君口授也。家贫甚,不自经理。有一妻、二儿。聚徒城西,草庐三间,以其二处诸生,而妻子居其一。

几五十年矣,每旦起,分授群儿《经》,口诵数百过,不倦。少间,必履慢声,抑扬吟讽不绝。其后听之,则延笃之书也。群儿或窃效靳侮之,亦不怒。喜作诗,有数百篇。先君时为司理,犹记其相赠一联云:“末路清谈得陶令,他时阴德颂于公。”又《寄故人》云:“夜半梦回孤月满,雨余目断太虚宽。”先君数称赏之,今老书生未有其比也。

(选自《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释】①少师:官名,辅佐太师的官员。②抑扬吟讽:用高低不平的调子背诵。③延笃:人名,著名经学家。④靳侮:戏弄。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特爱之 重:______

②必履慢声 曳:______

其后听之 蹑: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群儿或窃效靳侮之,亦不怒。

②先君数称赏之,今老书生未有其比也。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乐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内文言文阅读】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日光下 澈:穿透

B.

俶尔远逝 俶尔:忽然

C.

沙鸥翔 集:聚集

D.

庙堂之高 庙堂:朝廷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记而去 何陋

B.

其境过清 不物喜

C.

不可知真无马邪

D.

从者 学不思则罔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B.

译文: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C.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D.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E.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F.

译文:我经常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有时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G.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H.

译文: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4)下列对文本赏析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体一致。“记”是古代一种散文题材,可分为碑记、游记、杂记、传记。“记”可以用来记事描写,也可以用来抒情议论。

B.

用词精妙。【甲】“翕忽”刻画出了小鱼灵巧轻捷、轻快自由地游动的特点。【乙】“春和景明”写出了春风和煦,日光明亮。

C.

写景有特色。【甲】采用了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乙】写景多用四字句,富有文采和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D.

情感各异。【甲】情景交融,景色虽然优美宁静,但作者难以排遣忧愁,一直沉浸在被贬的凄凉心境中。【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

阅读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节选)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kuài)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拓稽(zhè jī)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注释]①会稽:古地名。②成:讲和,和解。③罢:同“疲”,疲惫。④锐:精锐部队。

(1)选出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百里奚举于 愿为鞍马(《木兰诗》)

B.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C.

勾践伐吴,吴败 三人行,必有我焉(《〈论语〉十二章》)

D.

女忘会稽耻邪 两狼并驱如故(《狼》)


(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探究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开头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磨炼的好处,最后总结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成语“卧薪尝胆”出自[乙]文,这个故事恰好印证了[甲]文“生于忧患”的道理。

C.

[乙]文中的“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主要体现了[甲]文的“劳其筋骨”;[乙]文中的“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主要体现了[甲]文的“苦其心志”。

D.

两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逆境造就人才。经得起艰苦的磨炼,终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请断两处。

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4)翻译[甲]文中画横线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请你根据[乙]文简要概括越王勾践的人物形象。

文言文阅读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不若先夫亡者亡。”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节选自《吕氏春秋·壅塞》,有删减)

【注】①候:侦察。②肉自生虫:比喻无中生有。③恶(wù):哪里,怎么。④诎:枉曲,冤枉。⑤不若先夫亡者亡:不如在国家灭亡之前先逃走。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臣之妻臣(偏爱)

B.

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指责)

C.

今又私(灾难,祸患)

D.

之死者宜矣(同“向”,先前、从前)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是报王日 皆以美徐公

B.

宋之强,齐兵之弱 固国不山溪之险

C.

王自投车上,驰走 濯清涟不妖

D.

后又使人往视 真不知马也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又 使 人 往 视 齐 寇 使 者 报 如 前 宋 王 又 怒 诎 杀 之


(4)翻译下面句子。

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5)【甲】文中说“王之蔽甚矣”,这种“蔽”在【乙】文宋王身上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由齐威王与宋王治国的不同结局,我们获得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