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8分)
 ①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②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 A.羲之之书晚乃善与朱元思书 | 
| B.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同舍生皆被绮绣 | 
| C.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方其远出海门 | 
| D.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 | 
下面各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 A.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羲之之书晚乃善 | 
| B.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 
| C.又尝自休于此邪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 
| D.今为州学舍不足为外人道也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2分)
 找出能揭示文章中心的一句话写在下面并谈一谈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 的一部书。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1)不亦说乎 (2)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阅读文言语段,完成题目
 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对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陈元方进入家门后不顾反。 | 
| B.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陈元方进门后不再看他。 | 
| C.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表示好感)。陈元方进入家门后没有回头看他。 | 
| D.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陈元方不顾友人自己进入家门。 |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期(日期) 去(离开) 委(委托) 信(信用) | 
| B.期(约定日期) 去(离开) 委(舍弃)信(信用) | 
| C.期(日期)去(到……去)委(舍弃) 信(相信) | 
| D.友人期(约定日期)去(去往)委(委托)信(相信) | 
指出以下称呼所指代的对象
 (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尊君:
 (2)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家君:对这段短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 
|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既是个“无信”又“无礼”的人。 | 
| 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 
| D.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 
翻译句子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通过学习这则故事你受到哪些启发?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用“/”划出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只划一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咸:()足:()诣:() 翻译下面句子的含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
语段中村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用原文回答)
阅读苏轼的《齐王筑城》一文,完成题目。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日:“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曰:“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日:‘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艾子杂说》,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②踣(bó搏):跌倒。③应侯:顺应时令。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岁苦支备②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
 ③今旦大雪④臣怪之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望天而歌
| A.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 B.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 
| C.为坛而盟(《陈涉世家》) |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
 译文: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译文: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范滂传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少厉②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后诏三府掾属③举谣言④,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⑤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⑥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⑦哉? 以会日⑧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察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⑨,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⑩,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注】①汝南征羌:郡县名。②厉:磨练。③掾属:下属的官。④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⑤猥:众多。⑥叨秽:贪污腐败。⑦简札:指奏章。⑧会日: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⑩塞:消弭,平息。下列句中的“以”与“以会日迫促”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土砾凸者为丘 | B.以其境过清 | 
|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 | 
| B.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如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 
| 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 | 
| D.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道和县令郭揖的行为表现了对范滂的无比敬仰。 |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⑴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⑵疑有私故
 ⑶即自诣狱⑷引与俱亡翻译下列句子
 ⑴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⑵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