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科中一种被称为喷瓜的植物,其性别类型由aD 、a+、ad三种基因决定,三种基因关系如图1所示,其性别类型与基因型关系如表所示,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性别类型 |
基因型 |
雄性植株 |
aD a+ aDad |
两性植株(雌雄同株) |
a+ a+、 a+ad |
雌性植株 |
adad |
(1)由图1可知基因突变具有 的特点。
(2)由表中信息可知,自然界中没有雄性纯和植株的原因是 。
(3)某雄性植株与雌性植株杂交,后代中雄性植株:两性植株=1:1,则亲代雄性植株的基因型为 。
(4)喷瓜果皮深色(B)对浅色(b)为显性,若将雌雄同株的四倍体浅色喷瓜和雌雄同株的纯和二倍体深色喷瓜间行种植,收获四倍体植株上所结的种子。
①二倍体喷瓜和四倍体喷瓜 (填“存在”或“不存在”)生殖隔离。
②从细胞染色体组的角度预测:这些四倍体植株上结的种子播种后发育成的植株会有 个染色体组或 个染色体组两种类型。
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最高营养级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
(2)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调查该生态系统中乙种群数量,某研究小组捕获了100只乙,经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100只,其中有10只带有标记。在该生态系统中,乙的种群数量大约为________只。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及彼此间的关系,根据图示回答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问题:
(1)图中由于缺少________和________,故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2)图中食物网中仙人掌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成分),鹰和蛇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食物网中碳元素以__________的形式流动,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该图是食物网内能量流动的图解,①~⑥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流动量,则流入该食物网中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⑥/②的值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薇甘菊入侵后,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散,划分出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错区和本土植物区三类样区。在薇甘菊入侵区,薇甘菊覆盖度大于90%,入侵年龄在5年以上;群落交错区,薇甘菊与当地植物竞争生长,薇甘菊的覆盖度在10%~30%,入侵年龄在3年左右;本土植物区没有薇甘菊生长,优势种群为本土植物,其覆盖度大于80%。下表为不同样区(取土样的数量、体积相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
线虫 |
蜱螨目 |
弹尾目 |
其他昆虫 或小动物 |
个体 总数 |
类群数 |
|
薇甘菊 入侵区 |
1 890 |
226 |
123 |
48 |
2 287 |
15 |
群落交 错区 |
1 198 |
132 |
99 |
114 |
1 543 |
15 |
本土植 物区 |
1 084 |
120 |
143 |
49 |
1 376 |
14 |
数量总计 |
4 172 |
478 |
365 |
211 |
5 209 |
19 |
(1)从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________。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________变化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________变化影响较大。
(2)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薇甘菊属于________,土壤中的小动物属于________。
(3)薇甘菊入侵5年后,本土植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植物大量死亡会使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数量增加。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等的一系列变化称________。
(4)经研究发现一种叫田野菟丝子的植物能吸收薇甘菊的营养并将其致死,使薇甘菊的覆盖度大幅度下降,并使受害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田野菟丝子不会致死其他植物。使用田野菟丝子对付薇甘菊十分奏效。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种关系具有一定的________性。
下列图是科学家研究种间关系的实验结果,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在4~10天时,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数量低于单独培养时的原因是________,16天后大草履虫数量下降变为0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的最终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发现,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多生活于培养试管的中、上部,而袋状草履虫生活于底部,其分布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3)图中影响草履虫各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创新题)某草原主要的食草动物是一种食物性非常广的兔,这种兔喜欢捕食草原上的优势草。如图表示兔与这个草原中草类种数的关系,请分析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之间,随着兔密度的增加,草类种数有所增加,其原因是兔把竞争力________的植物种吃掉,可以使竞争力________的种生存,所以草类种数提高。
(2)B~C之间,草类种数随着兔密度增加而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
(3)如果兔喜食的是竞争上占劣势的种类,________出现A~B这段曲线。(填“会”或“不会”)
(4)生态位指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地、食物、天敌等多种环境因子的关系。生态位相似的生物,会发生下列哪种关系()
A.竞争B.捕食
C.寄生D.互利共生
(5)对于每一种生物来说,它周围的一切属于它的环境,包括生物因素和无机环境。下列不属于一只兔的生活环境的是()
A.草B.其他的兔
C.兔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D.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