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如继昌隆缫丝厂、江南制造总局,这两个企业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是否兴办于东南沿海 | B.是否使用机器生产 |
| C.投资者是否为清朝官员 | D.产品是否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 |
1973年1月,国家计委发布《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在今后三到五年内从欧美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一方案被通称为“四三方案”。这一方案能够实施是主要得益于()
|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
| B.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
| C.中美关系缓和推动中西合作 |
| D.求同存异在国际上广泛影响 |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外交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阶段,对于“50年代中国外交走向国际舞台”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发挥大国应有的影响力 | B.体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
| C.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 D.试图打破西方对中国外交封锁 |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改编寓意深刻的中国古诗词,常常可以很好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这首改编了的《回乡偶书》所反映的场景最早可能大规模出现于()
| A.50年代 | B.70年代 | C.80年代 | D.90年代 |
1995年,美国《财富》月刊评论:“回归将令香港走向死亡。”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论“香港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具活力。”(注:《财富》与《时代》是姊妹杂志)这一转变说明了()
| A.中美成为战略伙伴关系 |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影响 |
| C.美国的综合国力衰弱 |
| D.“一国两制”制度旺盛生命力 |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人大代表团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最有可能看到的宣传标语是()
| A.“热烈庆祝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
| B.“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
| C.“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 |
| D.“坚决拥护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