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皇上若决定变法,……今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厉众志。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二 西太后与荣禄已早定密谋,于前一日下诏……(命)二品以上大臣,成具折诣后前谢恩。政变之事,亦伏是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四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 必除旧布新, 两者之用力相等, 然可有新也。 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心态出现的社会背景,并说明材料中变法建议难以实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太后下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指出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4)材料四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戊戌变法的意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站在时代前列,领航中国前进。”这是邓小平一生的光辉写照。解读下列相关图片,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8、图9所示的历史大事或历史变化:
示例:
图10: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
图8:
图9:
(2)分析上述图片的主题语,它们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什么心声?
图8:
图9:
图10:
(3)美国政坛元老布热津斯基曾与邓小平多次会面,他称颂邓小平“睿智机敏,富有创新精神……”。布热津斯基之言不无道理。据此,上述图片所揭示的历史信息体现了邓小平的哪些创新精神?
(4)邓小平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从邓小平的这句话看布热津斯基的评价,邓小平创新精神的动力源自哪里?

康熙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同时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阅读下列康熙帝的诗作,回答问题:
诗一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诗二

滇平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未衿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康熙帝的这四首诗,分别和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①诗一:;②诗二:
③诗三:;④诗四:
(2)(接上问)从康熙帝的经历看,他解决这四个事件的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④②① D. ④③①②
(3)康熙帝还写过一首“咏昭君”的诗,其中有这样几句:“欲笑和亲失,还嫌饵术迂。开诚示异族,布化越荒途。”(⑧饵术:汉文帝时贾谊提出用“五饵”,即用美食、鲜衣、联姻等五种方法,招抚匈奴,使之不再进犯汉朝。⑨异族:此处指蒙古各部。)据此,指出康熙帝对蒙古各部的态度,并据史实印证。(史实举出1例即可)
(4)根据上述诗及相关史事,概括指出康熙帝的治国理念及其治国举措的历史功绩。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中的几位人物:

人物及编号
人物速写
①康有为
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②李鸿章
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被指为“卖国贼”
③魏 源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④陈独秀
创办《新青年》
⑤林则徐
民族英雄,领导了禁烟活动
⑥梁启超
号饮冰室主人,曾拜“南海先生”为师,著有《变法通议》
⑦李大钊
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庶民的胜利》等文章
⑧曾国藩
创建“湘军”

请回答: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概括他们各属于哪一派别,并按派别将其分为四类(每一类两人,不用写人名,只写编号)。(8分)
(2)概述四派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主张。(12分)
(3)结合上述人物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谈谈在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外国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2分)

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历经沧桑。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①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②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③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⑤主张民贵君轻;又说⑥“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⑦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⑧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请回答:
(1)材料一标有序号的八句话中,哪些属于史料?哪些属于对历史史料的解释?哪些属于材料作者的历史评价? (只需写出答案对应的序号即可。)
材料二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依据材料二,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材料四截至2010年,中国已在9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派出教师3000余名,注册学员人数达30万。英国在2012年增长到20所孔子学院和63间孔子课堂,此外,还有20多所大学在“排队”申请希望能早日开设孔子学院。——摘自新华社报道
(4)从儒学不断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右图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画。图注:

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高高翘起。
材料二 (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全球通史》
材料三 因为您是大贵族,您就自以为是伟大的天才!门第、财产、爵位、高官,这一切使您多么洋洋得意!……除去从娘胎中出来时用过一些力气之外,您还有什么了不起的?……至于我,仅仅是为了生活而施展出来的学问和本领,就足够统治整个西班牙一百年还有富余”。——博马舍《费加罗的婚礼》
(1)材料一所体现出的思想及其实质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指什么?(6分)
(3)材料三所体现出的思想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8分)
(4)以上三则材料体现的主题是什么?(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