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材料二: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在客观现实面前,北宋中央政府做出了怎样的变革措施?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客观评价北宋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生活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榷,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1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三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历史变迁相联系。下列春联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变化:
春联一: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春联二: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春联三: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
(1)依据材料,归纳威胁小农稳定的主要因素
(2)材料反映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有哪些?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3)三对春联各反映了怎样的农业政策?结合所学概要说明各政策实施的影响。
观察下列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明朝内阁旧址英国内阁会议厅
请回答:
(1)从所处的社会性质来看,18世纪英国的内阁制与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制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2)指出两机构首脑如何产生,且与君主的关系各是什么?
(3)从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它们各自对其自身的社会进程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华盛顿在1876年写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在我看来,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而在其名下的议会亦是徒有虚名,其政策措施多不被人们所关注、执行。”
材料二见下图材料三见下图
请回答:
(1)什么原因导致材料一中的情况?
(2)材料二所反映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3)材料三的图示反映出美国政治的一个什么原则?是哪部法律规定的?
这一原则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根据下列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签订《南京条约》图二:签订《马关条约》图三:签订《辛丑条约》
请回答:
(1) 导致这三个条约签订战争各是什么?
(2) 这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有何影响?
(3)图二表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方式有何变化
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三:(国家)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有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