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乱则声讨,治则抚绥.
——摘自《清圣祖实录》
材料二
仰凭天道,俯惬人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
一一摘自《御制亲征平定 朔漠方略序》
材料三: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四: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五: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清圣祖(康熙帝)的治国理念。
(2)据材料三、四,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8分)
(3)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现代的文白之争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文化事件。就语言发展的方向来看,近代文白之争的对错是清楚的;而就其所牵涉到的文化、民族传统等方面看,其对错又值得思考。
正方 |
反方 |
梁启超:“今人文字与语言离,其利病既娄言之矣。今人出话,皆用今语,而下笔必效古言,故妇孺农氓(田民),靡不以读书为难事,而《水浒》、《三国》、《红楼》之类,读者反多于六经。” 陈独秀:“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
林纾:“且使人读古子者,须读其原书耶?抑凭讲师之一二语,即算为古子?若读原书,则又不能全废古文矣。”“古文者,白话之根柢,无古文安有白话?” 姚鹏图:“鄙人近年……皆用白话体裁,……然总不如文话之简捷易明,往往累牍连篇,笔不及挥,不过抵文话数十字、数句之用。 |
你赞成材料中“文白之争”哪一方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
【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研究20世纪世界大战历史的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矛盾双方过分强硬、互不相让;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矛盾双方中的一方的忍让退却。
材料二“如果我们不能建立反对侵略的伟大联合,就将陷于致命的危险。……我们拒绝同苏俄的自然合作,则将是最大的愚蠢。”
——丘吉尔
“当德国政府把自己的征服推广到其他民族的时候,任何欧洲国家都不能不认为是直接地、或最终地会威胁到自己。”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苏联为争取和平而斗争(1938年9月-1939年8月)》
材料三(一)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协约。
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得加入上述宣言。
请回答:
(1)结合史实论证材料一中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观点。
(2)材料二中的“伟大联合”在二战全面爆发之前并没有实现,产生了什么后果?
(3)材料三中“宣言”是指什么?该宣言的签订有何意义?
【选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6年6月)伦敦工人协会的成立标志着英国宪章运动的开始。……(伦敦工人协会)规定其具体的目标是争取出版自由,搜集和发表关于工业和社会问题的资料,创立一个全国的教育制度。它将采取造成一种有力的舆论的方法使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无须通过暴力或骚乱而避渐获得改善。
——洗汉《英国宪章运动》
材料二鉴于: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不是要争取新的阶级特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井消灭任何阶级统治;……目前欧洲各个最发达的工业国工人阶级运动的新曲高涨,在鼓起新的希望的同时,也郑重地警告不要重犯过去的错误,要求立刻把各个仍然分散的运动联合起来。
——《国际工人协套幸程》(1866年9月s日)
(1)材料一中“有力的舆论的方法”指什么?为什么“伦敦工人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宪章运动的开始?
(2)与伦敦工人协会相比,材料二中国际工人协会对工人运动的认识有何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标准)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列入家族谱牒)”;三、“明尊卓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按等级分享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四、“有军功者显蒙,无军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荣耀)”。这四条法令对秦国的历史可以说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朱绍侯《商鞅变法与泰国早期军功爵制》
材料二 17世纪末,当英、荷等国沿着资本主义道路迅猛前进的时候,俄国还是一十落后的农奴制国家。1697年,(沙皇)彼得一世派遣高级使团出访西欧,回国后立即进行改革。其中在用人制度上,颁布官职等级,规定所有贵族都从低级做起,按功晋升。非贵族出身者也可做官,升到8等以后列为贵族。它打破了按门第论资排辈的传统……俄国初步迈开了实现近代社会政权组织的职能分化和规范管理的步伐。
——摘鳊自赵虹《俄国近代社会转型刍议》
(1)据材料一,概括军功爵制内容的基本特点。它反映了怎样的政治背景?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彼得一世改革的动机。归纳其用人制度改革与商鞅推行军功爵利的相似历史作用。(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界掀起了关于清末预备立宪的学术争鸣。一部分学者认为,立宪改革是清廷当权的顽固派在历史发展大势所趋和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威逼之下,被迫无奈采取的想从君主专制改变为君主立宪制的从上而下的应变对策和拖延时局的专制改良措施,其落后性与反动性自不待言。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清末预备立宪在国内外形势的压力下促成,旨在巩固统治,确保君权、抵制革命。然而,其政治改革和举措却导致了清末政治权威的理性化,政治功能的专门化以及民众政治参与的初步形成,这一明显的变化,无疑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有相当的进步性。
清末预备立宪大事年表
1905年 |
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清政府朝野上下普遍认为立宪战胜专制。同年,清政府派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
1906年 |
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立宪”,设立考察政治馆,进行立宪的准备工作,规定各省筹备设立谘议局,中央筹备设立资政院。 |
1907年 |
将考察政治馆改建为宪政编查馆,作为预备立宪的办事机构。 |
1908年 |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仿德日宪法,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规定君权至高无上;臣民的权利和义务9条,规定臣民享有财产、言论、集会、结社等各项自由。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文献。 |
1909年 |
各省选举产生谘议局作为地方议政机构,议员由地方上层人士组成。谘议局每年开会一次,会期40天,有权讨论本省事务并咨询督抚,以及选举本省参加资政院的议员。 |
1910年 |
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开会,各地代表198人,会期长达100天。议题包括速开国会案,速设内阁案、著作权律案、报律案、剪辫易服案等20多件。议员们讨论颇为热烈,争论也颇为激烈,会场时有鼓掌声和嘘声。 |
1911年 |
建立责任内阁,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9人,其中皇族7人,故又称“皇族内阁”。武昌起义爆发后,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
请结合上表及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清末预备立宪的认识。 (要求:围绕清末预备立宪运动展开,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