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
近现代史上,美国经常在政治、经济和科技领域引领世界潮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政治 |
经济 |
科技 |
|
A |
共和制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电话 |
B |
共和制 |
自由放任政策 |
汽车 |
C |
两党制 |
工厂制 |
内燃机 |
D |
总统制 |
垄断组织 |
发电机 |
1873年1月22日上海县令发出晓谕,通知各制鞋店不得在鞋上用文字标写店号,同年12 月3日两江总督李宗羲通知各纸坊铺“不准于草纸等项纸边加盖记号戳记,更不许将废书旧账改造还魂纸。”材料反映了
A.官员劝诫百姓敬惜字纸的良苦用心 |
B.工商业者具有了商标品牌意识 |
C.商品意识对传统伦理意识的挑战 |
D.工业化推动了社会风尚的变革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后来,中国制造商开始建造火柴厂、面粉厂、纱厂和纺丝厂。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往往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不喜欢欧洲的统治,因为这种统治授予外国商业竞争者以特权。但他们也不太喜欢北京反动的帝国朝廷,因为它既不有效地抵抗外国人,也不去了解现代经济的性质和需要。”以下对此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材料中叙述的企业主要涉及轻工业 |
B.从材料中能够看出此类企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当政者以及外国人的双重阻碍 |
C.“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尴尬的处境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 |
D.材料中的此类企业凭借其技术及管理优势“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 |
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 B.体现了历史的不断进步 |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 D.昭示了国人的文明程度 |
据统计l912~I913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是
A.保证民族工业长期稳定发展 |
B.民族工业生产布局日趋平衡 |
C.规范了民族工业发展的秩序 |
D.民族工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