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有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后者产生的历史根源是
| A.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
| C.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 | D.没有形成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 |
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缴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鼓励和支持 |
| B.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
|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
| D.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 B.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 |
| C.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 | D.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
下表是“1870-1900年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获得巨大发展是因为
| 年代 |
世界贸易指数 (以1913年为100) |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
| 1870年 |
24 |
45.5 |
| 1880年 |
36 |
68.8 |
| 1890年 |
49 |
94.2 |
| 1900年 |
68 |
118.2 |
A.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B.代议制在世界上确立了统治地位
C.工业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扩大
D.跨过公司的发展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中曾有如下描述:“一个人抽出金属丝,另一个人拉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削尖,第五个人打磨顶部做出头……用这种方法,做一枚别针的工序被分为18个单独的操作程序。”这主要反映了
| A.万能蒸汽机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
| B.工厂制度下对劳动过程的合理组织 |
| C.工人独立完成生产的能力大幅下降 |
| D.手工工场中生产的复杂化和低效率 |
很久以来,糖在欧洲只是作为药用并被视为一种舶来奢侈品,直到美洲被发现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种植甘蔗并加工制糖,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由此推断在下表中,英国人均糖消费量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呈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之初英国率先进行殖民掠夺活动 |
| B.圈地运动促使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
| C.英国逐步控制了海上霸权从而占据贸易优势 |
|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生产力飞速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