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王长年智斗倭寇
(明)朱国桢
古称操舟者为“长年”[1]。王长年,闽人,失其名。自少有胆勇,渔海上。嘉靖己未,倭薄会城大掠[2],长年为贼得,挟入舟。舟中贼五十余人,同执者男妇十余人,财物珍奇甚众。
贼舟数百艘,同日扬帆泛海去。长年既被执,时时阳为好语媚贼,酋长亲信之[3];又业已入舟,则尽解诸执者缚,不为防。长年乘间谓同执者曰:“若等思归乎?能从吾计,且与若归。”皆泣曰:“幸甚!计安出?”长年曰:“贼舟还,将抵国,不吾备,今幸东北风利,诚能醉贼,夺其刀,尽杀之,因捩舵饱帆归[4],此不可失也。”皆曰:“善!”
会舟夜碇海中,相与定计,令诸妇女劝贼酒。贼度近家,喜甚。诸妇更为媚歌唱,迭劝,贼叫跳欢喜,饮大醉,卧相枕藉[5]。妇人收其刀以出。长年手巨斧,余人执刀,尽斫五十余贼[6],断缆发舟。旁舟贼觉,追之。我舟人持磁器杂物奋击[7],毙一酋。长年故善舟,追不及。日夜乘风举帆,行抵岸。长年既尽割贼级[8],因私剜其舌,另藏之。挟金帛,并诸男妇登岸。
将归,官军见之,尽夺其级与金。长年秃而黄须,类夷人[9],并缚诣镇将所,妄言捕得贼。零舟首虏,生口具在[10],请得上功幕府。镇将大喜,将斩长年,并上功。镇将,故州人也[11]。长年急,乃作乡语,历言杀贼奔归状。镇将唶曰[12]:“若言斩贼级,岂有验乎?”长年探怀中藏舌示之。镇将验贼首,皆无舌。诸军乃大骇服。事上幕府。中丞某,召至军门复按[13],皆实。用长年为裨将,谢不欲。则赐酒,鼓吹乘马,绕示诸营三日,予金帛遣归。并遣诸男妇。而论罪官军欲夺其功者[14]
长年今尚在,老矣,益秃,贫甚,犹操渔舟。
(选自《涌幢小品》)
【注释】[1]长(zhǎnɡ)年:船工。[2]倭:古代对日本的称呼。此指十四至十六世纪劫掠我国江浙一带和朝鲜沿海的日本海盗集团,即倭寇。会城:指福建省会福州。[3]酋长:倭寇的头目。[4]捩(liè):掉转。饱帆:乘风鼓帆。[5]枕藉:纵横相枕而卧。[6]尽斫:全部地砍杀掉。[7]磁器:瓷器。[8]级:首级,人头。[9]类夷人:像貌类似倭寇。[10]“零舟”二句:残留的船,贼寇的人,活捉的人,一一在此。[11]故州人:原本是同州人,即同乡。[12]唶(zè):大喊。[13]军门:总督或巡抚官署。复按:复察。[14]“而论罪”句:对企图夺功的官军,依军法定罪。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1)倭会城大掠     薄:
(2)同日扬帆泛海   去:
(3)舟夜碇海中     会:
(4)贼近家,喜甚   度: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妇人收其刀出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头抢地耳
B.旁舟贼觉,追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C.长年秃黄须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白章
D.用长年裨将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信然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等思归乎?能从吾计,且与若归。
(2)长年今尚在,老矣,益秃,贫甚,犹操渔舟。
从文中可以看出王长年有勇有谋。文章是如何表现他过人的胆识的?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届江苏泰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自昔词人琢磨之苦,至有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者。白乐天诗词,疑皆冲口而成,及见今人所藏遗稿,涂窜甚多。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蘧①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得东坡先生数诗稿,其和欧叔弼诗云:“渊明为小邑。”继圈去“为”字,改作“求”字,又连涂“小邑”二字,作“县令”字,凡三改乃成今句。至“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初云“胡椒亦安用,乃贮八百斛”,若如初语,未免后人疵议。又知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于屡改也。(选自《春渚纪闻》)
【注】①即本文的作者何蘧。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至有一字岁月()②见今人所藏遗稿()
③欧阳文忠公作文毕()④得东坡完生诗稿()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蘧尝文忠公诸孙望之处

A.积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生(《鱼我所欲也》)
C.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D.何有我哉(《<论语>》)

请根据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疑皆冲口而成(标在动宾之间)(2)渊明为小邑(标在主谓之间)
翻译下列句子。
(1)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2)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请你根据选文主要内容为其编写一个文言标题:

(届湖南邵阳中考)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范晔《强项令》)
【乙】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踊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节选自《大学》)
【注释】①踊:yī,通“一”。偾:fèn,偾事,坏事。③舒:慢慢消费的意思,这里指节俭。④以财发身:用仗义疏财修养德行。⑤以身发财:用生命敛钱发财。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宣悉以诸吏(分发) B.使宣叩头主(感谢)
C.一国仁(兴起) D.踊人贪(暴戾)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后特征为洛阳令 B.由是搏击豪强
C.生财有大道 D.为之者,用之者舒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威不能行/一令乎 B.以/宣尝为二千石
C.则/财恒足矣 D.仁者/以财发身

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刻画了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强项令”形象;乙文则是用格言的形式告诫世人修身以治国的道理。
B.甲文“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辆”,体现了董宣为官清廉、生活贫困;乙文“为之者疾,用之者舒”,提倡消费者应该节俭。
C.甲文从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详细记叙了董宣断案的经过。
D.甲文董宣死后家境贫寒的景象刚好印证了乙文中“不仁者以身发财”的观点。

对选文写作手法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正面、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乙文通过对比手法表明修身、治国之道。
B.甲文行文活泼,语言富有表现力;乙文句式整饬,语言平实。
C.甲文浓墨重彩刻画董宣秉公执法,只是为了突出他个人英雄形象;乙文以“一言偾事,一人定国”说明个人言行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D.甲文集描写、议论、记叙为一体;乙文则以议论为主。

将甲、乙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将何以理天下乎?
(2)生之者众,食之者寡。
请结合甲文文意,分析“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

(届湖北武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 以布衣富侔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陶之朱公:即范蠡(lí),相传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②侔(móu):等同。③缯(zēng):丝织品的总称。
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尝有疑狱:案件
B.臣,民也鄙:浅陋
C.不知狱当:应当
D.未有也殆:恐怕

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家有二白璧②侧而视
径相如也④然价一者千金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梁王认为陶朱公能依靠做布衣生意而富可敌国,一定有超人的智慧。
B.陶朱公回答梁王询问时,拿一薄一厚两块玉璧作比,暗示梁王治狱要宽厚。
C.梁王听从陶朱公的建议,推行仁政,厚上国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
D.作者姐梁王与陶朱公讨论“疑狱”一事意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

(届湖北孝感中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
世言晋王之将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朝政皆废。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注: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②从事:一般属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④仇雠(chóu):仇敌。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心志尔无忘乃父之志
B.征于发于声而后喻沉溺声
C.及凯旋而纳庄宗受而藏于庙
D.世言晋王之将至一夫夜呼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与乙文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明了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
B.乙文中庄宗起初牢记父亲的遗志,在打仗前,会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父亲赐给的箭,用它去射死三个敌人。
C.甲文中列举的舜等六位贤士都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中“可谓壮矣”“何其衰也”分别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和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的前后对照极为强烈,发人深省。

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简要谈谈甲乙两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有什么启发。

(届湖北天门中考)文言文阅读。
教子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①,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②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③。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④,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⑤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⑥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⑦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⑧!(选自《颜氏家训·教子》)
【注释】①中庸之人:中等智力的人,普通人。 ②节:约束,限制。 ③匮:柜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柜”。 ④稚:儿童。 ⑤笞(chī):用竹杖、荆条打。 ⑥恣:放纵。 ⑦诃:同“呵”。怒斥、喝斥。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下愚虽教无(好处)邑人之(认为……奇特)
B.师保明(本来)处处之(做记号)
C.宜诫奖(反而)互相轩邈(高大)
D.习之矣(引导)动心性(使……坚韧)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音声滋味,礼节之河曲智叟无
B.无教有爱,每不能然义不杀少杀众
C.骄慢已习,方复制吾妻美我者
D.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本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对于一般人,不早教育就不会明白事理。
B.作者主张对孩子的教育应及早进行,即使没条件胎教,也要在“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加教诲”,而不能等问题出来才教育。
C.作者认为赞誉孩子会给孩子带来灾祸,“笞罚”是唯一的好方法。
D.本文针对当时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说明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和方法。处处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言辞恳切,极其感人。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诚哉斯语!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