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历程。这些思想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 B.反抗外来侵略 | C.救亡图存 | D.反对专制统治 |
史载:“始置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北宋在地方设置通判,这一职务()
A.管理地方财政收入 | B.分割知州行政权 |
C.监管地方司法事务 | D.分割地方军事权 |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史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该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
C.“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 | D.“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自西汉始,皇帝就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办法要么是起用亲信近臣以架空相权,要么是分化肢解相权,皇帝从中垂直统治。属于后者的是()
A.汉唐 | B.唐宋 | C.宋元 | D.明清 |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时间都有错误 |
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 B.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 |
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 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