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清政府设立抚夷局,局设未久,即改为总理衙门,其办事人员及轮班入值方式均仿照军机处办理,择满汉各二员作为总办,二员为帮办,办理奏折、照会、文移、关税等事。但它一直被视为一种临时性的机构,终晚清之世,君臣朝野之间,士大夫顾清议多耻于任职其间,国史馆于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疆吏者皆立年表,而于总理衙门任事者,独无年表。1901年总理衙门被改为外务部。清末的总理衙门的设立与遭遇不能表明
A.清朝天朝大国观念遭到打击而动摇的事实,外交观念开始近代化 |
B.它有被迫适应外国资本主义需要的一面,带有半殖民地化的印记 |
C.总理衙门后被改为外务部,结束了作为临时性机构的尴尬局面 |
D.其职权太过有限,且带有屈辱色彩,士大夫普遍对其持排斥态度 |
“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孝文帝改革中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
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 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
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理”的思想家是
A.墨子 | B.商鞅 | C.李悝 | D.王安石 |
在梭伦改革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 |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 C.设立陪审法庭 | D.建立四百人会议 |
一些史书文献和文学作品,都是重大改革的历史见证和补充说明。回答下面试题《史记》记载:“(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资治通鉴》记载道:“秦被甲百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除去)甲徒(空)褐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
A.连坐法 | B.奖励军功 | C.奖励耕织 | D.重农抑商 |
雅典的改革家梭伦曾留下诗作:“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我制定法律,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这反映了改革家的一种怎样的改革指导思想()
A.中庸和不偏不倚 |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C.全面维护贵族利益 | D.极力维护平民利益 |
“惠遍农无乏,均输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色饕”该诗赞扬的是()
A.商鞅变法 | B.孝文帝改革 | C.王安石变法 | D.戊戌变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