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 分)
A.全市各行各业积极响应市委的号召,投入到建设“三个名城”。 |
B.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法制教育,使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 |
C.一开盘,这只股票就一路狂跌,势如破竹,使已经遭受股市重击的股民又雪上加霜。 |
D.针对“保护自己,还是见义勇为”这一辩题,大家见仁见智,争得面红耳赤。 |
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溃退(guì)舀水(yǎo)白洋淀(dìng) |
B.绥靖(suí)脂粉(zhǐ)蹿一蹿(cuàn) |
C.寒噤(jīn)拂晓(fú)颤巍巍(chàn) |
D.提防(tí)惊骇(hài)迫击炮(pò) |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C.无丝竹之乱耳 | D.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下列划线字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谈笑有鸿儒 (鸿:大) | B.无案牍之劳形 (形:身体) |
C.便扶向路 (扶:顺着) | D.便要还家 (要:要求) |
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
B.《芦花荡》的作者是孙犁,他所叙述的干瘦的老头子勇敢作战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白洋淀。 |
C.《蜡烛》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上的故事,展现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
D.雨果是英国作家,他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