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评论到: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却把这儿几乎变成了野蛮人。
材料三 1956年3月 31 日 安徽省私营工业中,实行公私合营的已达到全省10 人以上私营工业总户数的99.1%;10 人以下的私营工业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私营商业中,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的达到私营商业总户数的76.9%。私营交通运输业中,汽车、轮船已全部公私合营。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划资本家7241 人,其中工业资本家及其代理人3506 人。对资本家的代表人物安排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级工商业联合委员会的567 人。由于缺乏经验,在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曾发生盲目并厂并店、实行固定工资、不适当地改变原来某些经营制度等混乱现象。
材料四 1985年2月4 日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暂行规定》。提出:加快推行厂长负责制,实行目标管理;搞活企业主要面向内部,向经营型、开拓型转变,在企业内部继续推行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经济责任制;扩大横向经济联系。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的图片,分析他们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贡献使人类社会进入什么时代?分别对世界市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托克维尔对工业革命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了什么方式?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这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通过改革管理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百年列车时刻表展现中国铁路沧桑巨变史,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变迁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来自《新华网》的一篇报道,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新华网沈阳4月17日电(记者徐扬)
沈阳收藏家詹洪阁从1987年开始收藏列车时刻表,目前已有百本不同年代、版本的列车时刻表。这些小册子展现了中国铁路的百年沧桑巨变。
100年前清政府印制的“火车时刻表”,仅是一张印着繁体字、没有阿拉伯数字、比16开大些的纸。而日前为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发行的新版“列车时刻表”,厚达329页。……
新中国成立前,铁路长期被军阀和西方列强割据,铁路建设虽经70多年的发展,营业总里程只有2.18万公里,能运行的仅有1万多公里;如今,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已经达到76600公里,是1949年的3.5倍。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掀起了铁路建设的高潮。成昆、湘桂、贵昆、鹰厦、京包等一批干线相继动工建设,全国铁路的骨架日益完备,火车通天山、抵海岛,跨沙漠……
1997年到2007年,中国铁路事业进入新的“快车道”。六次大提速,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动车组,车型不断更新换代,主要铁路干线时速达到200公里。坐火车“夕发朝至”,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之间成为现实……
请回答:
(1)100多年前清政府印制的“火车时刻表”可能印有中国人自办或设计的哪些铁路?请举两例并加以说明。
(2)“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掀起了铁路建设高潮……一批干线相继动工建设”,请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历史背景。
(3)透过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适当联系世界背景,你是如何看待百年中国的沧桑巨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主观统一的轨迹,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从以战争和暴力为手段的统一走向建立在和平和自觉基础上的真正统一;二是欧洲主观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欧洲统一观念从思想家向政治家延伸的过程。
──李济时《欧洲统一从客观到主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材料二 1950年春,让·莫内(因最早提出把法德两国的煤和铁合并设想,并得到法国外长舒曼支持,被誉为“欧洲之父”)在阿尔卑斯山区步行,集中静思欧洲的前途:1949年以来冷战的升级;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莫内迅速返回巴黎,与助手立即起草了一个方案,要旨是将法、德煤炭和钢铁资源共同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监督管理下,同时邀请其他欧洲国家自愿参加。1951年,法、德等六国正式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协议。尽管协议与莫内的草案有所区别,但总的来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
──崔永元《“欧洲之父”的思路及其亚洲启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以来,试图以战争与暴力手段实现欧洲统一的史实两例。
(2)依据材料二,指出欧洲突破“坚冰”、走向联合的因素有哪些?“坚冰”突破后,欧洲的合作是怎样—步步得以实现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至今欧洲一体化进程有何显著特点?欧洲一体化趋势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经历的一场巨大的历史变革过程。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并引发整个经济领域以及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现代化的世界进程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飞跃,也是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发展的转折。”
——摘自《高中历史》拓展型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请回答:
(1)现代化最早发端于哪国?现代化的进程是如何逐步向全球扩展的?
(2)各国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中各具特色,20世纪现代化探索模式呈现多样性特点,试举一例并加以简要说明。
(3)试举18世纪以来,西欧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顺应现代化潮流而发生的重大史实各一例,并分别加以说明。
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下列4幅图片反映了近代上海开埠后,诸多方面的变局。观察下列一组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请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字数不超过15字。
(2)围绕拟定的主题,联系图片提供的具体史实,叙述近代上海开埠后的诸多变局。
阅读下列几种史学观点,回答问题。
①现代化(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
②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③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
④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⑤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请回答:
案例一: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人物。
对孙中山的评价结论 |
选择对应的史学观点 |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
|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推动者。” |
|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
|
丁说:“他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
|
填充说明:只需在答题纸上填写对应的史学观点的序号 |
案例二:多元史观,解读历史现象。
历史史实 |
评价较高 |
评价较低 |
示例:“圈地运动” |
①③ |
④ |
A: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 |
||
B:“扶清灭洋”口号 |
||
填充说明:运用不同的史学观点可能会对同一历史现象做出不同的评价,参考示例,请将对应的典型的史学观点序号填在答题纸上,可以单选或多选。 |
案例三: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的影响。
请运用全球史观,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