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在利用图“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进行实验,是利用了玻璃板的 (填物理属性的名称),从而能 ;手指放在蜡烛 的烛芯顶部不会被烧痛(选填“A”或“B”)
(2)下面表格中的数据是一位同学测量的四组像和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实验中刻度尺的使用以及读数均正确,但是分析数据时发现第二组的数据有较大的偏差,你认为造成这个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
A、选用的玻璃板太厚
B、选用的玻璃板太薄
C、在判断蜡烛B与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出现了较大偏差
实验序号 |
1 |
2 |
3 |
4 |
物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15.30 |
23.02 |
25.60 |
28.50 |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15.30 |
23.15 |
25.60 |
28.50 |
(3)实验中在确定蜡烛B和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 (选填:“a. 直接观察玻璃板后蜡烛B;b.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不同的位置;c.直接观察光屏”,下同);在判断平面镜中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时,移走蜡烛B,在其像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后,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 .
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中,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做了多次实验,其中第4、5两次实验中只更换了动滑轮,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①这位同学在实验操作中,应该竖直向上 _________ 拉动弹簧测力计.
②对比分析1、2、3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随物重的增加而 _____ ____ .
③对比分析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在被提升的重物一定时,所用滑轮组的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实验次数 |
钩码重 C1/N |
动滑轮重 C2/N |
钩码提升高度h1/m |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
弹簧测力计上升高度 h2/m |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
1 |
2 |
0.5 |
0.1 |
0.85 |
0.3 |
78.4% |
2 |
4 |
0.5 |
0.1 |
1.54 |
0,3 |
86.6% |
3 |
6 |
0.5 |
0.1 |
2.24 |
0.3 |
89.3% |
4 |
6 |
1 |
0.1 |
2.40 |
0.3 |
83.3% |
5 |
6 |
2 |
0.1 |
2.74 |
0.3 |
73.3% |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做俯卧撑时的示意图,他的质量为56kg。身体可视为杠杆,O点为支点.A点为其身体重心。每次俯卧撑他肩膀向上撑起40cm。(4分 g=10N/kg)(1) 该同学所受重力是多少?(2)若0B=1.0m,BC=0.4m,求地面对双手支持力的大小.(3)若他一分钟可完成30个俯卧撑,其功率多大?
一辆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发动机的牵引力为2000N,速度为108km/h。求:
(1)小汽车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大小。
(2)求牵引力在10min内所做的功。
(3)若发动机的牵引力用F表示,小汽车的速度用v表示,推导牵引力的功率P=Fv
如图是小明“探究斜面”的实验装置,他在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着重为6N的木块分别沿倾斜程度不同的同一斜面匀速向上运动,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 次数 |
斜面倾 斜程度 |
斜面高 h/m |
斜面长 s/m |
沿斜面拉 力F/N |
机械效 率η |
1 |
较缓 |
0.1 |
0.5 |
2 |
60% |
2 |
较陡 |
0.2 |
0.5 |
3 |
★ |
比较数据中的物重和可知借助斜面是否省力,根据数据中物体上升高度和可知斜面是否费距离。
在第2次实验中拉力所做的额外功是J。
(2)小明完成两次实验后,得出的结论是:光滑程度一样的斜面,其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他的结论(选填“可靠”或“不可靠”),理由是。
(3)斜面在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在盘山公路、镊子、汽车方向盘中,应用了斜面的是。
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杠杆在不挂钩码,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左端高、右端低,此时应把左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直到杠杆保持在____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
(2)在杠杆两端挂钩码,不断改变动力或动力臂的大小,调节阻力或阻力臂的大小,使杠杆重新平衡,记录数据如表:分析数据,用F1、F2、l1和l2分别表示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则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
(3)第三次有数据缺失,请根据所学把它补上。
(4)本实验要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次数 |
F1/N |
L1/cm |
F2/N |
L2/cm |
1 |
1 |
8 |
2 |
4 |
2 |
2 |
8 |
1 |
16 |
3 |
2 |
3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