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下列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下列加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意自以大有所益
B.自指物作诗立就安能辨我雄雌
C.于舅家往事耳
D.到舅家问焉非吴下阿蒙

翻译。(共4分,每小题2分)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请简要概括:
①方仲永年幼时天资过人,具有非凡的作诗才能。
                                                   
                                                   
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有哪些?请用原文语句回答。由此,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古文阅读
细柳营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以下骑送迎/逖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B.细柳/上自劳细柳营
C.已而细柳军/杜少府任蜀州
D.使持节诏将军 /使人称谢

本文重点写细柳军,为什么还写霸上、棘门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杨士奇
时交阯数叛。屡发大军征讨,皆败没。交阯黎利遣人伪请立陈氏后。帝亦厌兵,欲许之。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以下,皆言与之无名,徒示弱天下。帝召士奇、荣谋。二人力言:“陛下恤民命以绥荒服,不为无名。汉弃珠厓,前史以为美谈,不为示弱,许之便。”寻命择使交阯者。蹇义荐伏伯安口辨。士奇曰:“言不忠信,虽蛮貊之邦不可行。伯安小人,往且辱国。”帝是之,别遣使。于是弃交阯,罢兵,岁省军兴巨万。
(选自《明史列传》)
【注释】①交阯:地名。②蹇义:人名。③士奇:杨士奇,名寓,明代泰和(今属江西)人。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同为朝中重臣,是当时文学流派“台阁体”的代表人物。④荣:杨荣。⑤珠厓:地名。⑥伏伯安:人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阯黎利遣人伪请立陈氏后(假装) B.帝亦厌兵(满足)
C.于是弃交阯(放弃) D.言不忠信(说话)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汉弃珠厓,前史以为美谈,不为示弱,许之便。
文中杨士奇向皇上说了那两件事?从中看出他有怎样的才能?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问今是何世/是日更定矣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C.未果,寻病终/寻张怀民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赏析本文结构安排的巧妙之处。

阅读下面一段话,并回答问题。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2)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
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文言文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下面句子停顿正确的是()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C.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指出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

A.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B.泯然众人矣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D.余闻之也久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川先生即宋朝文学家王安石,文中提到的“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王子”则是王安石自称。
B.本文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C.本文语言十分简练。“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了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D.文章先叙事后说理。叙事部分略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而详写此后的情况,先抑后扬,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