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中,如果老师要同学们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够准确的是
| A.从君主制到共和体制 | B.从专制主义到民主政治 |
| C.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 D.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 |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消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
|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
|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 D.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
下图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其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实施群体不同 | B.享受权利不同 |
| C.社会制度不同 | D.主要作用不同 |
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以下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一届人大全面拨乱反正,制定国家的根本大法 |
| B.二届人大决定开始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
| C.三、四届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 |
| D.五届人大期间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 |
毛泽东1935年2月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文中的“从头越”指的是()
| 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
| B.进军井冈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
| C.遵义会议,中共不断走向成熟 |
| D.长征胜利,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930年6月,中共党内有人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一文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但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
| A.中共尚未找到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
| B.他基本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
| C.他看到工农力量的伟大 |
|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