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2012年2月29日,我国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PM2.5检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扬尘,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
(1)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中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还包括 (填序号)。
①CO ②CO2 ③SO2 ④NO2
(2)以下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①天然气 ②石油 ③酒精 ④煤
(3)我市从去年起所有机动车都要进行尾气检测,其中包括PM2.5的检测。汽油燃烧产生的颗粒物主要是 ,这是汽油 燃烧产生的。
(4)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①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PM2.5; ②PM2.5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③PM2.5的颗粒大小与分子大小差不多;④PM2.5专用口罩使用了活性炭,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
(5)除了对汽车尾气的检测,还有哪些措施对PM2.5的治理能起到积极作用,请举两例:
; 。
(6)潍坊市家用燃料的更新历程如下:
①下列有关家用燃料更新的理由,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气是可再生的能源 B.气体燃料的利用率更高
C.减少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
②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
(1)试管2中生成的气体为 。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葡萄的果肉和果皮中都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1)为使葡萄果实饱满、提高含糖量,在葡萄生长的中后期可适当施加硫酸钾、过磷酸钙等肥料,其中硫酸钾属于化学肥料中的 肥。
(2)用硫酸铜配制的农药波尔多液,可以防治葡萄生长中的病害。溶解硫酸铜时不宜用铁制容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 。
(3)食用葡萄前要清洗干净,如图是一种清洗的方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 |
面粉有利于去除葡萄皮上的脏东西 |
B. |
清洗干净后,建议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
C. |
葡萄富含糖类物质,糖尿病人不宜多食。 |
如图所示的内容是某品牌饼干的配料。
(1)配料中属于油脂的是 。
(2)碳酸氢钠的俗称是 。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分别做了镁、铝、铜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
(1)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铝比铜 (填"强"或"弱")。写出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小芳同学做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发现试管中出现灰白色沉淀,该小组同学对灰白色沉淀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假设】
假设一:含有氯化镁
假设二:含有镁粉
假设三:含有氢氧化镁
……
【查阅资料】①氯化镁易溶于水;②在一定条件下,镁可与冷水缓慢反应。
【设计并进行实验】各取少量灰白色沉淀加入2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编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1 |
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 |
沉淀未见减少 |
实验2 |
加入适量稀盐酸 |
沉淀全部溶解,没有气泡产生 |
【得出结论】由实验1可知,假设 不成立;由实验2可知,沉淀中不含 。假设三 (填"成立"或"可能成立"或"不成立")。
【实验反思】实验后同学们请教老师得知,灰白色沉淀的主要成分是碱式氯化镁,碱式氯化镁受热易分解产生氯化氢气体。于是小芳再取少量灰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热,并 将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滤纸条悬于试管口,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
注意:若答对第(3)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3)为探究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碱式氯化镁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在小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和去除氧化膜的镁带,观察实验现象,并测量溶液pH的变化。结果见下表:
时间/min |
0 |
2 |
4 |
8 |
12 |
16 |
20 |
24 |
溶液pH |
2.0 |
5.3 |
7.0 |
8.6 |
9.3 |
9.8 |
10.0 |
10.0 |
实验现象 |
﹣ |
镁带溶解较快,产生大量气泡,无沉淀生成 |
镁带缓慢溶解,产生气泡速率减慢,溶液变浑浊,烧杯底部有灰白色沉淀 |
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描述溶液pH变化的规律并解释原因: 。
②请对生成碱式氯化镁的条件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证明猜想: 。
某兴趣小组对KClO 3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进行研究,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用如图装置完成表中实验:
编号 |
KClO 3质量/g |
催化剂 |
催化剂质量/g |
收集50mLO 2所需时间/s |
实验1 |
5 |
﹣ |
﹣ |
171 |
实验2 |
5 |
MnO 2 |
0.5 |
49 |
实验3 |
5 |
Fe 2O 3 |
0.5 |
58 |
实验4 |
5 |
KCl |
0.5 |
154 |
(1)设置实验1的目的是 。
(2)表中所列3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佳的是 。
(3)写出KClO 3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4)由实验1和实验4可知,KCl (填"有"或"无")催化作用。维持加热条件不变,用实验1再继续收集50mLO 2,所需时间明显少于171s,解释原因: 。
(5)要比较KClO 3分解反应中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除了测量收集50mLO 2所需时间外,还可以测量相同时间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