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相对孤立与隔绝的状态,影响深远。就社会生活领域而言,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餐桌上:东南亚的胡椒、肉桂等廉价香料进人欧洲寻常人家 |
| B.物种上:马铃薯、番茄、玉米等超出美洲范围传到亚洲 |
| C.人种上:美洲变成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 |
| D.穿着上:中国丝绸、印度棉制品从此在地中海区域大量转运销售 |
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 A.废除五铢钱 | B.市坊分区 | C.实行两税法 | D.草市兴起 |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材料反映出宋代婚姻变化的原因有
①科举制度盛行②商品经济的发展③理学的兴起④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
| A.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 B.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
| 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 | D.导致天下危困“乏人”局面 |
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 | 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
| C.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 D.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 |
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综合运用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对二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 |
| 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为依据,其他史学家必然接受 |
| C.两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有一定道理 |
| D.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