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闻记者约翰•里德在其采访录《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中真实记录了“亲眼所见的一段剧变的历史”。其中有“反对政府”、“反对战争”、“要和平”、“要面包”、“要土地”、“分娩之前的阵痛,正在生育出一个新的世界”等内容。此书反映的是( )
A.巴黎公社 | B.俄国十月革命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 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 划以外的产品。”其主要目的是
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 | 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
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 | 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 |
下表摘编自彭斯达《美国经济周期研究:历史、趋势及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罗斯福新政时期GNP(国民生产总值)与失业率对比
年份 |
GNP总量(10亿美元) |
GNP增长率% |
失业率% |
1930 |
90.4 |
-12.3 |
8.7 |
1933 |
55.6 |
-4.1 |
24.9 |
1935 |
72.2 |
10.9 |
20.1 |
1938 |
84.7 |
-6.3 |
19.0 |
A.新政时期工人失业率始终居高不下
B.新政措施使GNP总量及增长率不断提高
C.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D.新政时期的GNP总量变化与失业率同步
“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A.发挥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B.推动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
C.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
1887年夏,清政府总理海军衙门承认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且“自用机器缫丝以来,外销丝斤价增一倍,足证办有成效,亦属兴利之一端……仍准照旧开设”。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政府对民族工业转为支持的态度 |
B.晚清政府职能混杂并实行多头管理 |
C.缫丝企业合法地位得到政府承认 |
D.中国更深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据统计,美国授予的专利权,从1880年的14万件上升到1907年的35万件,德国从1900年的9000件上升到1910年的1.2万件。同时,美国的专利约有51%由5000人以上的企业所占有,30%由1000~4000人的企业所占有,德国企业技术改造总支出的80%~97%是由1000人以上的企业承担的。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得到提高 |
B.资本家因追逐垄断利润促进技术改造 |
C.世界科技中心由英国向美德转移 |
D.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占主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