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题的词句、对联、图案非常丰富。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文艺表现形式,它们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反映了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对生活的期盼,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
请回答:
(1)我国传统中以“吉祥”为主题的图案巧妙地运用动植物、人物、器物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把莲花和金鱼放在一起,寓意为“连年有余”,把麦穗和花瓶结合在一起,寓意为“岁岁平安”等。请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任选三幅图分别用四字词组概括每幅图的寓意。
 
               
图三 大象与玉如意                图四 仙鹤与松树
(2)小农经济背景下,反映“吉祥”内容的词句、对联非常丰富,试举两例。(比如:瑞雪兆丰年。每条1分,共2分)
(3)简述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4)如何看待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祈求吉祥的现象?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 假如巨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利,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并开导国王,把他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和渎神一样,作为一个巨民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斌予其权力保护的目的,是希望自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们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1688年)
请回答:
(1)概括两则材料所反映思想的主要不同点。这两种思想在当时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10分)
(2)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本质变化?(3分)

材料题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你怎么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81年,西方史学界“泰斗”、德国史学家兰克出版了《世界史》一书,这是一部典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著作。此书风行一时,影响甚广…… 1917年,德国出版了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该书试图打破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体系,创立新的宏观世界史的编篡体例……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史学界出现用全球观点研究和撰写世界史的热潮,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论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巴特菲尔德《论中国史与世界史》等书基本摆脱欧洲(欧美)中心论的旧框架。70~80年代,从总体上说,西方世界史编写已进入整体历史或全球文明史时代。(据张广智等《现代西方史学》)
据材料概括19~20世纪西方学者历史观的重大变化,任选材料中的一个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时代对史观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材料二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材料一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同春秋战国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有什么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谭嗣同辈“将其书节抄、散布”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
(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依据材料三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2)你认为3至13世纪“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明清时期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