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这个世界的音乐(节选)
刘易斯·托马斯
  ①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是随着我们拥挤地生活在一起,我们的通讯系统越来越复杂,我们彼此发出的声音变得更像嘈杂声,是偶然的或无关紧要的,我们很难从这噪声里选择出有意义的信号来。当然,原因之一,是我们似乎不能把通讯仅限于携带信息的、切题的信号。假如有任何新的技术来传播信息,我们好像一定会用它来进行大量的闲聊。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②使人聊以慰藉的是,听说较新的学科生物声学须得研究别的动物相互发出的声音中存在的类似问题。不管它们有什么样的发声装置,大多数动物都要发出大量含糊不清的嘟哝声。需要长期的耐性和观察,才能把那些缺乏句法和意义的部分加以剔除。为保持聚会进行而设计的那些无关紧要的社交谈话占了主导地位,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
  ③然而总有一种持续不断的音乐潜在于所有其它信号之下。白蚁在蚁穴中黑暗的、发着回响的走廊里用头部敲击地面,彼此发出一种打击乐式的声音。据描述,这声音在人的耳朵听起来,像是沙粒落在纸上,但最近对这种声音的录音进行的摄谱学分析显示,在这敲打声中,有着高度的组织规律。这敲击声以有规律的、有节奏的、长度不同的短句出现,就像定音鼓部的谱号。
  ④蝙蝠必须几乎连续不停地发出声音,以便借助声纳来察知周围所有的物体。它们可以在飞行时准确地发现小昆虫,并像有导向装置一样准确无误地向喜欢的目标快速前进。有这种高超的系统来代替眼睛的扫视,它们必定是生活在一个常伴有工业声、机器声的蝙蝠的超声世界里。然而,它们也彼此交流,也发出咔嗒声和高调的问候。另外,有人还听见,它们在树林深处倒挂身体休息时,还发出一种奇异的、孤凄的、清脆如铃的可爱声音。
  ⑤鸟类歌声中事务性通讯的内容已有人作了那么多分析,以至于看起来它们没有多少时间从事音乐。但音乐还是有的。在警告、惊叫、求偶、宣布领地、征募新友、要求解散等词汇的背后,还有大量的、重复出现的美妙音乐,说这些是八小时以内的事务性语言是难以讲通的。我后院里的画眉低首唱着如思如慕、流水般婉转的歌曲,一遍又一遍,我强烈的感觉是,它这样做只是自得其乐。有些时候,它似乎像一个住在公寓里的专业歌手一样练唱。它开始唱一段急奏,唱到第二小节的中间部分哑然而止,似乎那儿应该有一组复杂的和声。它重新从头再来,但还是不满意。有时它明显地改用另一套乐谱,似乎在即兴来几组变奏。这是一种沉思的、若询若诉的音乐。我不能相信它只是在说,“画眉在这儿。”
  ⑥人类普遍地表现出创作音乐和欣赏音乐的需要。我不能想像,甚至在我们最古老原始的时代,当一些天才画家在洞穴里作画之时,附近就没有一些同样具有创造才能的人在创作歌曲。
⑦其他器乐演奏家,比如蟋蟀或蚯蚓,它们单独演奏时听起来或许不像音乐,但那是因为我们听的时候脱离了上下文。如果我们能一下子听到它们合奏,配上全套管弦乐器,那巨大的合唱队集合在一起,我们也许就会听出其中的对位音,音调和音色的平衡,还有和弦和各种亮度。录制的座头鲸歌曲,充满力度和肯定,模糊和暗示,不完整,可以将它当作一个声部,好像是管弦乐队的一个孤立的音部。假如我们有更好的听力,听得见海鸟的高音,听得见成群软体动物有节奏的定音鼓,甚至听得见萦绕于阳光中草地上空的蚊蚋之群飘渺的和声,那合成的音响大约会使我们飘然欲飞的。
⑧假如像我所相信的那样,制造某种音乐的驱力如同其他的基本生物功能一样,也是我们作为生物的特点,那么其中必有某种道理。那有节奏的声音,也许是另外什么事的重现——是一种最最古老的记忆,是一支舞曲总谱,记载了混沌中杂乱无章的无生命的物质转化成违反几率的、有条有理的生命形式的过程。
根据节选的文段,下列选项不属于动物音乐的是( )

A.白蚁在蚁穴中黑暗的、发着回响的走廊里用头部敲击地面,传出有规律的、有节奏的、长度不同的敲击声。
B.我后院里的画眉低首唱着如思如慕、流水般婉转的歌曲。
C.鸟类发出警告、惊叫、求偶、宣布领地、征募新友、要求解散等事务性通讯。
D.蝙蝠在树林深处倒挂身体休息时,发出奇异的、孤凄的、清脆如铃的可爱声音。

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第⑦段的加点词语体现了科普文什么样的语言特色。
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制造某种音乐的驱力如同其他的基本生物功能一样,也是我们作为生物的特点”?你对作者这句话有何感想?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题目。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地带了八十五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十五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身处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十六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招兵,这个十六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止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的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认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认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辈们和他们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的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俄狄浦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蘸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种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探母》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探母》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公民社会,因为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文化便成为它最重要的黏合剂。
为什么《四郎探母》会令作者的父辈们“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 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
(2) 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
作者认为文化为什么重要?
根据语境,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文章最后一段画横线处补充完整。
文化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各题。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下列内容不属于“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和作用的一项是

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就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
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的怡悦性。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源于道家哲学,“静”“真”源于儒家哲学,“怡”则是儒、道、禅三家共同的特点。

阅读(二)回答下列各题。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从来就处在变动不居之中,随着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而加快加深。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如不少北京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极易成为“普通话”,自因其为政治、文化中心。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则因其为商埠首开之地,总是风气先得,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像煞介事”、“阴阳怪气”……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自打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吗?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呜呼哀哉!”的时代。何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呢?
万众瞩目的“胡连会”新闻公报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不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为我们的“普通话”吗?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领导人并不拒绝来自台湾的词汇。其实,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
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对此,彼岸则有不愿统一的人认为这会增强台湾青少年对大陆的认同而“后果堪忧”。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民族统一的幸事。
而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渐,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为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红苗正”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新词的引进当然不能离开翻译,音译意译,本无定论。但每见一些音义兼容的漂亮译法,总使人击节不已。如果将“Coca-cola”意译为“古柯叶饮料”或“碳酸类饮料”,它在中国一定不会有今日“可口可乐”的骄人业绩。“Pepsi-cola”如果译为“皮斯克勒”或“屁事可乐”之类,“百事可乐”在中国也不会如此畅销。“Benz”是驰名世界的德国名车,以前曾译作“苯茨”,有音无义,如同化工产品,“感情零度”。现在改译为“奔驰”,音义俱有,汽车奔驰之状跃然欲出。
有的翻译还使原有的词汇“增义”,如船停为“泊”,但香港用“泊”来翻译英文“ParkingLot”(停车场),停车位也译为“泊位”,现在此译也传入大陆,使汉语的“泊”不专指船停,同时也可指车停。以“泊”字译英文停车“Parking”,音义皆备,且有独特生动之感。
新词的使用,自然而然,非人力能强迫。如祖国大陆将“Taxi”译为“出租汽车”,香港早就根据粤语将其译作“的士”,将“takeataxi”顺势译为“打的”。从1980年代起,“打的”在大陆口语中亦极流行。不过当时报上曾多次有文章劝人不要说“打的”,要说“乘出租车”。并说香港是殖民地(当时还未回归),“打的”是殖民地语言,而我们若用“打的”一词是等而下之的被“殖民地”“殖民”,所以是“自我次殖民地”化。陈义不可谓不高,无奈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直到现在,出门即要“打的”者仍不在少数。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雷颐文有删改)
根据文意,给该篇文章拟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第一段文字中“中心”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指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的地区
B.指能接纳其它方言并处于通用语言的主流地位。
C.指商埠首开、风气先得之地。
D.指能够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的核心地位。

不属于“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力’,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现象的一项是

A.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
B.上海方言“滑头”、“盯梢”、“出风头”等是“普通话”中的一部分。
C.广东的“买单”、“搞定”、“生猛”等也渐渐成为“普通话”。
D.大陆将“体认”、“愿景”收入《现代汉语词典》,因而“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

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外国产品要想占领中国市场,必须要有一个响亮的译名,比如“可口可乐”、
“百事可乐”。
B.将“出租汽车”改为“的士”、“乘出租汽车”称为“打的”是汉语退化的表现。
C.有的翻译新词还丰富了汉语的含义,如“泊”原来只有停船的意思,而现代还
有停车的意思。
D.“港台腔”十足的“耶——!”“哇——!”与“打的”一样,都是殖民地语言。

如果使用这样的语言,就是“自我次殖民地”化。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在交流、演变中的“势利”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应该接受它,利用它,而非人为改变它。
B.对语言的演变现象应持坦然接受心态,因此我们应主动吸收一切有生命力的外来词汇。
C.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言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一定时代的语言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D.语言既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这使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典籍,既有一定难度,又是非常必要的。

阅读(一)回答下列各题。
微笑——真的很重要
燕子
星期一这天,我心情糟透了,因为有一件难办的事令我头疼甚至恼火。上课铃响过后,我想着赶紧上完这两节课,然后再理理乱七八糟的思绪,想想还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想着,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我的脸上显然带着不耐烦的神情,冷冷的。
偏偏那天班上捣乱的孩子这么多!上课没过多久,就听到下面有嗡嗡的讲话声,甚至有人在笑。我一下子火了,叫起那个在笑的学生,板着脸问他在笑什么?那个学生本来挺乖的,见我发了火,却反常地站在那里依然笑嘻嘻的,满脸的不在乎。我更加生气了,劈头就将他一顿教训。那一堂课,好像全班同学都跟我过不去,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偏偏又都回答不出来。我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教室里齐唰唰地站起很多人,坐着的学生惟恐下一个叫到自己。上课,从来没有这么别扭过。我只觉得自己累得慌,心口堵得慌。幸而下课的铃声响了,我不觉松了-口气。
课间休息的10分钟时间里,我在想,今天自己的心情不好,课也讲不好,学生们的情绪也不好,一切都变了样,怎么回事?上课铃再响时,我终于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心情,特别是在走进教室那一刹那,我勉强地微笑了一下。这时,下面有同学轻轻地说话了,声音虽小,我却听得清清楚楚。这个学生说:“唉呀,老师笑了。”想不到学生竟能注意到我的微笑,我不由得再一次笑了,这一次可是真的笑了。教室里马上跟着有了反应。许多同学好像心照不宣地笑了起来,原本紧张的气氛也一下子缓和了,几乎所有的人,包括我自己,都觉得轻松起来。第二节课上得出乎意料地顺利。我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同学们都踊跃思考回答问题,连最调皮的同学,也争着回答。我的激情也被激发起来,课比平时还讲得生动有趣。
下课之后,我迈着轻松的步子走出教室。
室外正是阳光灿烂,我发觉,自己的心里也是阳光灿烂。那个从早上就烦扰着我的问题,那片横亘在我心中的阴霾,在阳光普照下突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原来我的课可以上得这么好,原来我的微笑可以影响到上课的质量,影响着自己的心情和同学们的情绪。
看来,微笑真的很重要。
根据下面各句的意思,写出本文中出现的成语。
①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
②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③超出了预先的估计。()
文中多次写到“笑”,有同学的笑,也有“我”的笑,但笑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试从文中分别摘出一例表现同学和“我”的笑的句子,品味其不同的含义。
同学的笑:
“我”的笑:
同样的同学,同样的老师,为什么第一节课上得很别扭,而第二节课上得很顺利?(3分)
文中刻画“我”主要运用了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 描写的方法。
与开头“我心情糟透了,因为有一件难办的事令我头疼甚至恼火”相呼应的句子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加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试举出两例,说明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


本文的题目是《微笑——真的很重要》,揭示文章题旨,说明“微笑真的很重要”的原因的句子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暖冬
周海亮
①小的时候,是那么疯。数九寒天的,跑到村东小河上砸开一块冰,人蹿上去,兴奋得尖叫;拿一根细竹竿撑着河床,那冰就行驶开来,成一条冰船,满载着童年的快乐。
②照例是午后。照例,他是唯一的舵手,把一根竹竿挥得虎虎生风。突然却从脚下传来断裂的咔嚓声。低头一看,那冰已经破裂,在他的两腿之间,裂开一条半尺宽的口子。一块冰分离成两块,慢慢漂向相反的方向。他急了,怪叫一声,扔掉竹竿,人却掉进河里。冰水像无数把刀子,扎得他浑身刺痛和麻木。
③好在河水不深,仅没到胸。他颤抖着牙关爬出来,缩成一团,高呼救命。恰好有村里的老人经过,把他放上独轮车送回了家。
④他被母亲大骂一通。屁股上,落了母亲恶狠狠的笤帚。母亲说那河那么深,你不知道?母亲说怎么不淹死你?母亲说棉袄棉裤都湿了,晒不干,你明天穿着炕席上学?他缩在炕头的棉被里说,我明天不上学了。母亲说你敢?辛辛苦苦供你读书,你不去上学?你敢?
⑤母亲把他的湿衣裤拿到院子里晒。冬天的阳光,象征性地洒在上面。那些衣服很快冻成冰棍。母亲坐在炕沿,看着他,愁眉不展。
⑥那些年月,家里不可能有多余的棉衣棉裤。是啊,明天,冰天雪地的,他怎么上学?
⑦他一直把自己包在棉被里,看母亲愤怒并愁苦的脸。他小心翼翼地吃饭,小心翼翼地和母亲说话,小心翼翼地写作业和睡觉。他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他知道自己得一直呆在炕头,直等到他的棉袄棉裤彻底干燥。
⑧夜里他醒来,看到微黄的光圈和一抹年轻的剪影,那是母亲和她的油灯。
⑨早晨他被母亲推醒。母亲说快起床上学,要迟到了。他惊奇地发现,母亲竟给他捧来了新的棉袄棉裤。干燥的棉袄棉裤穿在身上,暖和并贴身。每一个扣子都亮闪闪的,像从夜空中摘下的星星。他背着书包上学,走到院子里,突然回头,母亲正在玻璃窗后看着他。那目光是从冬的缝隙抽出的春的阳光,随着他,静静地织成一条温暖的路。
⑩那天他突然长大了。他不再爬墙上房,不再去冰河划船。那一天,母亲年轻的容颜永远并深刻地烙进他的记忆。 那年冬天特别冷。但他一直认为,那是他今生最温暖的一个冬天。可是那个冬天,母亲却落下一生的病根——类风湿。那天,她用了整整一夜,将自己的棉袄棉裤认真地改小,套在他的身上。 然后,整整一个冬天,母亲没有自己的棉衣。
简要分析“那一天,母亲年轻的容颜永远并深刻地烙进他的记忆”一句中,“烙”这个词的妙处。
简要分析第⑨段划线句在文中的含意。
文中说,那年冬天“特别冷”,但 “他”却一直认为,“那是他今生最温暖的一个冬天”,为什么?
读这篇文章,你也许会想到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请默写这首诗,并结合这首诗谈谈你读本文的感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