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注】①济众:周济大众。②尧舜其犹病诸: 病,不足;诸,之乎。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在孔子看来 “仁”与“圣”区别的关键在于:“仁”强调的是          ,“圣”强调的是       
结合语段,联系现实,谈谈如何做到“仁”?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名著导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化经典阅读
(孟子)曰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用的是逻辑上的归谬法,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说法:“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B.当宣王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还有些不清楚时,孟子又作了生动的举例说明,这就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区别。“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是做不到,而“为长者折枝”则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了。
C.孟子就是要使齐宣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也就是说,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做。
D.这里所说的“不为”和“不能”,即是指国君不推恩与百姓,也就是对百姓不实行仁政。

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样意思,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①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弈不为拙射变其毂率②。君子引而不发③,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注]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毂率拉开弓的标准③引:张弓。发:发箭
请简要说说孟子以高明的工匠和神射手弈都不改变技术标准为喻,意在说明什么?
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孟子·告子下》)
[注]与国:盟国
请概括出当时的“良臣”常具备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哪些才能?
选段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简答题。
《红楼梦》中有“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之曲,系谁的判词?又有“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狼舅奸兄”之语,所指何事?请简述相关情节。
贾宝玉见甄宝玉前后心情有什么变化?宝钗得知后有何反应?结果怎样?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篇第七》)
②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篇第六》)
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篇第九》),结合上面语段,说说有仁德的人为何不会忧愁?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生活得不快乐,联系上面语段,谈谈人要怎样才能达到“不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