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400年之前,哥伦布横越大西洋,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航行到印度西部海岸,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1837年到1897年间(维多利亚女王执政的60年),西方确立了它在全世界的优势地位,便是这一进程的圆满结局。在这4个世纪中,几乎所有的非西方世界,不是沦入西方的统治,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自愿采用成功的西方文明生活方式,从而保持自己的独立。……
此时此刻回顾历史,似乎结局已定。基于西方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历史已臻至一种稳定状态。……确实,整个世界现在已被纳入西方的界限之内,因而才被列入历史范围之中。
——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
(1)19世纪末,已经“臻至一种稳定状态”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2)从“400年前”到19世纪末,现代化进程是如何扩展到全球的?
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请完成:
(1)你认为其中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
(2)请说明另外两种观点的可以理解之处。
简述日本明治维新前后,日本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3)题。
“第四款……朝鲜政府开放第五款所载两口岸,准日本人往来通商,随意在该两地租借地皮,修改房屋,并租朝鲜人民之房屋。……
第十款 日本人民在朝鲜指定之口岸侨寓犯罪,而与朝鲜人民有关时,应归日本国官员审断,若朝鲜人民犯罪而与日本人民有关时,须归朝鲜国官吏查办……”
(1)这一条约签订的背景是什么?
(2)这项条约中第四款的规定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项条约中的规定相似?其中的第十款涉及到哪一项权利?
(3)从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有关国家的性质、事件产生的历史影响等三个方面,比较英国1840年侵略中国和日本1876年侵略朝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改革与创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不同时期的改革都与其时代主题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青黄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争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行矣。(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商鞅所处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商鞅的重农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实行青苗法的实质。
(3)有人说,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有人认为:“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戊戌变法具有特别意义,为此后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奠定了基础,其功不可没。”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