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平面镜M平放在平板上,白色硬纸板竖立在镜面上,硬纸板是由E、F两块粘接起来的,其中F可绕接缝ON转动。
⑴探究过程中,你认为最为困难也最为关键的是什么?
⑵硬纸板F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用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
(1)实验前先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凸透镜,在屏上得到一个亮点,如图所示,则此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__cm。
(2)实验时,首先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
(3)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小明将光源移至40cm时,在光屏上出现_________(填像的性质)像;如果小明将光源移至8cm刻度时,他通过凸透镜看到光源的___________(填像的性质)像.
(4)同学们对小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
| A.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 |
| B.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
| C.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 |
| D.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则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
(5)光源“F”放在15cm处,其大小如图乙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如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光屏上所成的像()
一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
(1)此时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 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图甲)。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2)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接下来他们连接像与物对应点,分别测量出两点到镜面距离,这样做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们发现,旁边一组同学是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验的。你认为选择白纸和方格纸哪种做法更好?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在平面镜的上方垂直放置一块光屏,光屏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让一束光贴着光屏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
⑴、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入射角减小,这时反射角也减小,使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入射角.
⑵、如果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
⑶、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⑷、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写出两条)
①;②。
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所用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装有固体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固体的温度上升速度较(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图乙是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的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固体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20min时,该物质是状态。
(3)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如图,是一次测量玩具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停表和。
(2)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请你根据图中表针的位置,读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并填入表中(停表每格为0.2s),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m/s。
| 路程 |
运动时间 |
平均速度 |
| s1="30" cm |
t1 ="0.6" s |
0.5m/s |
| s2="15" cm |
t2 = |
(3)分析实验数据,你认为在从斜面上滑下的过程中,小车做直线运动( 选填“匀速”或“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