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在横线上填空,使课文完整。
本文中可以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是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意思。
⑴从流飘荡( ) ⑵望峰息心( )
⑶经纶世务者( ) ⑷窥谷忘反( )翻译下列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对本文的感情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
B.流露了作者否定仕宦生活的意思。 |
C.作者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有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
D.作者为了功名利禄极力攀高,只因太累,寄情山水以放松身心。 |
(届四川眉山中考)
孔子出行,闻有哭声甚悲。子曰:“驱① 之驱之,前有贤者。”至,则皋鱼②也。被褐拥镰,哭于路旁。孔子辟车③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吾少而好学,周游天下,以殁④吾亲,失之一也。高尚⑤吾志,不事庸君,而晚事无成,失之二也。与友厚而中绝之,失之三矣。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⑥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⑦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识之,足以诫矣!”于是门人辞归养亲者十有三人。
——选自《韩诗外传》
【注释】①驱:快步走。②皋(gāo)鱼:人名,春秋时期人。③辟车:下车。④殁:死亡⑤高尚:清高。⑥年:岁月。⑦辞:离世。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2)从“周游天下,以殁吾亲”和“门人辞归养亲”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届四川乐山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魏文侯轶事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选自《资治通鉴》)
(1)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驾将适野(前往)
B.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知道, 明白 )
C.乃往,身自罢之( 罢免 )
D.文侯怒,任座趋出( 快走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韩借师于魏以伐赵魏由是始大于三晋
B.克之,以封其子击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文侯应之亦然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D.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是个诚实守信的人,为了不违狩猎之约,弃宴亲自前往。
B.魏文侯坚持外交原则,曾惹怒了实力不弱的韩、赵两国。
C.针对魏文侯封地于子的不当做法,任座敢于仗义执言,体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D.魏文侯一会儿“怒”,一会儿“悦”,若非翟璜的巧妙解说,任座定会小命难保。
(4)翻译下列句子。(6分,每小题3分)
①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上文《魏文侯轶事》)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届陕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此知之难也。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知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则几乎罔矣。(选文有改动)
〔注〕本文节选自章学诫的《知难》。知难,即知音难,是说古代贤人在后世少有知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非知其姓与名也()
②千不得百焉()
③夫不具司马迁之志()
④则几乎罔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知之难乎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B.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 其如土石何? |
C.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D.而欲知屈原之志温故而知新 |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
(4)是什么,司马迁能真正“知其所以为言”成为屈原的知音?
(届中考山东潍坊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吴留村
【清】钱泳
吴留村,中顺治五年进士。其明年,即选江西萍乡县知县,升山东沂州府知府。因事左补无锡县知县者十三年,政通人和,士民感戴。忽有奸人持制府札①立取库、金三千两。吴疑之,诘以数语,其人伏罪。乃告之曰:“尔等是极聪明人,故能作此伎俩。若落他人手,立斩矣。虽然,看汝状貌,尚有出息。”乃畀②以百金,纵之去。
后数年,闽寇日炽,吴解饷由海道至厦门,忽逢盗劫,已而尽还之。盗过船叩头谢罪曰:“公,大恩人也。”询之,即向所持札取库金者。由是其人献密计,为内应,将以报吴。时闽浙总督为姚公启圣,与吴同乡,商所以灭寇之法。康熙十五年冬,八闽既复,姚上闻,特擢福建按察使,旋升两广总督。
留村在无锡既膺殊遇,夙驾将行,锡之父老士庶被泽蒙庥③者,自县治以至河干,直达于省城之金阊门,八九十里,号泣攀留,行趾相接,不下数万人。其缙绅及受知之士,则操舟祖道,肆筵设席,鼓吹喧阗;或有执卮酒以献于道路者。连樯数十里依依不舍使君为之泫然士民之感德如此。
(选自《履园丛话》,有删节)
【注】①札:文书。②畀:bì,给予。③庥:xiū,保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后数年,闽寇日炽 日:
②锡之父老士庶被泽蒙庥者 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事左补无锡县知县者十三年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
B.乃畀以百金,纵之去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
C.忽逢盗劫,已而尽还之 俄而百千人大哭(《口技》) |
D.其缙绅乃受知之士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吴疑之,诘以数语,其人伏罪。
②询之,即向所持札取库金者。
(4)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根据文意用“/”断开(限三处)。
连樯数十里依依不舍使君为之泫然士民之感德如此。
(届辽宁营口中考)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① 之之谓义,由是而之②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③为仁孑孑④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节选自韩愈《原道》)
【注释】①宜:合宜,恰切。《礼记·中庸》:“义者,宜也。”②之:往。③煦煦:和蔼可亲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④孑孑(jié):谨小慎微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博爱之谓仁 ②老子之小仁义
(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彼 以 煦 煦 为 仁 孑 孑 为 义 其 小 之 也 则 宜。
(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4)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与自己所说的“道德”含义是否一致,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