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③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哲宗病死、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大陆时所作。②苦雨终风:下个不停的雨,吹个不停的风。③鲁叟乘桴:孔子曾慨叹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想坐木筏到海外去。首联和颔联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中最能体现作者人生态度的是哪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杨柳枝
刘禹锡
其一
炀帝行宫汴水滨,
数枝残柳不胜春。
晚风起花如雪,
飞入宫墙不见人。
其二
扬子江头烟景迷,
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
半蘸波中水鸟栖。赏析第一首诗“数枝残柳不胜春”一句中“数”和“残”两个字的妙处。
历代评论家都认为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从“异曲同工”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 分)
月夜
杜甫①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②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鄜州:现陕西省富县。此诗写于作者因安史之乱被困长安之时。②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有人评价此诗“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请结合诗句赏析此诗如何写“月”。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张漸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謝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
答:
阅读《沁园春·长沙》的上阕,完成题目。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对词句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秋“即深秋,词中“红遍““尽染“等词语描写了秋色之深。 |
B.“漫“写江水溢满之状,“透“写江水碧绿清澈;“百“写船之多,“争“则表现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场面。 |
C.“击“比“飞“更能表现雄鹰展翅的矫健勇猛;“翔“比“游“更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游鱼的轻快自如。 |
D.“怅“原意是失意,这里表达作者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极度忧虑和极度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