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 A.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
| 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 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
| D.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图片与对应的文字说明正确的是()
| A.①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反映西周的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 |
| B.②甲骨文中出现”蚕”和”丝”字,说明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代开始 |
| C.③反映了唐代制瓷业的成就 |
| D.④反映了原始时代高超的彩陶技术 |
“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
| B.反映了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
|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
| D.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
下列哪些谚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
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
|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
|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
|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使人民“开眼界”的是()
| A.电视 | B.电影 | C.报纸 | D.广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