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处于新的历史发展转折点上的广东,如何实现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跨越,关键一点要打好“自主创新”牌。广东文化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中有过很多自主创新,广东文化“自主创新”的力度还不是很大, “为他人做嫁衣”的现状普遍存在.最直观的一个例子是,东北二人转,因 小沈阳上了一次春晚立刻由“小火”变成“大火” ,而粤剧,尽管在南粤大地上唱了多年,却始终难以真正突破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材料二: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参观完《复兴之路》展览后发表讲话指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地奋起抗争,我们也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这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一种宿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期盼。……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增,在全球范围掀起了一股“汉语热”。在推动“汉语热”过程中,孔子学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截止到2011年底,中国在占世界人口86%的10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8所孔子学院和500所中小学孔子课堂。在孔子学院的带动和影响下,全球汉语学习人数已逾5000万,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关系。(8分)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教育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我国要在全球兴办孔子学院?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联系的多样性 条件性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我省某高中学校每年都要举办“青春风采”校园文化艺术节,通过这种活动营造了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要回答学校举办“青春风采”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正确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4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的文章,就外来语的使用发表评论,“保持汉语的纯洁性”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赞成保持汉语纯洁性的人认为:如今类似于Wi-Fi、CEO、MBA、PM2.5、HTML、CBD这样的“零翻译”外来语在报刊等出版物中屡见不鲜,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给相当部分的读者造成了比较大的理解障碍。外来语的过度使用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和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因此,应该努力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以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立和尊严。
反对保持汉语纯洁性的人认为: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汉语也需要扩充,其中也包括学习吸收外国的新鲜语句。如“激光”“坦克”等外来语,汉化后通俗易懂;如“X光”“B超”等一些字母词因简洁明了而被广泛使用;如“电脑”“鼠标”等一些符合汉语构词规律的意译词,已成为汉语基本词汇的组成部分。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记录工具,更是一种交流工具,因此它应该与时俱进,“纯洁”的语言只能让我们看懂“古文”,但“不纯洁”的语言才能让我们融入世界,活在现在。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保持汉语的纯洁性?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请根据下列表中所列的信息,依次按要求完成表格。

我国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体现的《文化生活》依据或意义
①2014年继续深入开展全国阅读活动。

②加强对国家重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③提升文化产业创意创业水平,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

④密集出台了涵盖产业融合、文化金融、财税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文化产业相关政策。

⑤加快文化走出去,发展文化贸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改革红利”和“国家利益”关乎国计民生,为人民群众所广泛关注。某校高二学生在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过程中,围绕这两项内容进行了交流。请你参与其中。
第一组:聚焦“改革红利”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两会答中外记者问时说,我们过去的发展靠的是“人口红利”、“开放红利”、“资源红利”,那么,当今中国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复杂的矛盾问题,更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以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为此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多释放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1)结合第一组观点,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如何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第二组:热议“国家利益”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更加灵活主动地维护着国家利益——
人文情怀:中国外交部发言人2月20日对当前乌克兰局势表示高度关切,呼吁各方保持冷静克制,在乌克兰的华侨华人大约2万人,中国驻乌大使馆已经提醒华侨华人、中资机构、留学生,注意自身安全,避免前往事态激化地区;公安部严厉打击3·01昆明火车站暴恐犯罪分子。
坚定立场:“人民币汇率是一国的主权,完善汇率机制是中国自主的选择。”“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方派遣渔政执法船是依据中方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的渔业管理活动。”
和谐理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是追求幸福的梦,是奉献世界的梦。
(2)联系第二组观点,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政府是如何维护国家利益的?

(11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济政策调整应与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针对我国经济社会运行中出现的物价上涨,行业、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宏观经济政策应保持基本稳定,适度调整的取向;把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发展稳中求进,最终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所体现的哲学原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