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 年代 |
各种机器和工具(A) |
农机具(B) |
B/A(%) |
| 1912——1916 |
15956 |
118 |
0.74 |
| 1917——1921 |
39269 |
798 |
2.03 |
| 1922——1926 |
43074 |
390 |
0.91 |
| 1927——1931 |
55192 |
998 |
1.81 |
观察上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1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
②传统农具仍是主要的劳动工具
③保守观念是农民采用农机具的最大障碍
④民国政府的倡导,促进近代化在农业领域的拓展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于1953年制定,当时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 26%,《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选民主要是农村人口)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这一规定()
| A.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 |
| B.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
| C.为进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提供了法制保障 |
| D.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
| 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公社的属于公社;国家的属于国家”,“巴黎所希望的政治统一,是所有地方主动的自愿联合”,“完全有权自己管理自己,但它不能管理整个法国”。“公社”成员的这些主张( )
| A.说明当时法国是联邦制国家 |
| 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 |
| C.折射了“公社”失败的必然 |
| D.认可了“一票共和”的宪政 |
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
| B.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
|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
|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的时候就有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出席;中共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有的竟是在莫斯科召开的……红军的最高指挥权并不在中国人手里,而在代表共产国际的德国人李德手里。共产党是有铁的纪律的党,党员不但要遵守中共的纪律,也必须遵守共产国际的纪律。”这段材料可以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奉行的基本原则是( )
| A.共产主义 | B.国际主义 |
| C.“一边倒” | D.民主集中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