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的普世意义大于心理慰藉
谁也不会想到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会诞生在中国,也无法预测中国人实现“诺奖”零突破的这一天。“诺奖”在形式上确实给了国人一个莫大的安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代表了评奖方对获奖者莫言的个人鼓励,也代表了对获奖作品《蛙》中所呈现的思维逻辑的一种关照和认同。
但是,国人的自豪感不能停留在对“诺奖”简单的评说上,对于国民来说,“诺奖”的普世意义远大于心理慰藉。我们可以用某个奖项去衡量个人成就,但却无法丈量整个国家阅读力和创作力。“诺奖”揭晓的前一天,网上就出现了很多的预测。我们关注“诺奖”,期待“诺奖”,是因为从国人内心来说,还没有把“诺奖”当做一种常态化的东西。我们太需要“诺奖”给我们一个肯定,也没有过多的勇气去相信我们有能力接近“诺奖”。从网上的关注来看,“诺奖”已从一个单纯的奖项变为举国聚焦的话题。而这也许会带来国人对奖项的盲目追逐。此次“诺奖”,它只是获奖者莫言阶段性的个人成就,而且他也觉得,诺贝尔是一个重要文学奖项不是最高奖项,只代表评委的看法。他现在仍旧手写写作。
可以看出,莫言是进取的,无论是手写写作还是观照现实,无论是否获得诺贝尔奖,他都会一如既往地坚持,继续从事他的文学写作。而我们是否被“诺奖”给束缚了?
我们是否更该尝试着将这种在文学路上不断进取的心态普世化?媒体是否该把焦点聚集在对国民走进文学、崇尚文学的一种引导上,而不是单纯地关注“诺奖”?我们完全可以去研究所有获奖者的获奖作品,甚至去学习他们的创作热情,去体会他们的写作感悟,并且将这种热情和感悟转化为国人对人的生活、生命,甚至世界一些本质性问题的关注。这才是“诺奖”过后的国人态度。
我们都知道德国人普遍热爱阅读,并把对文学的崇尚上升为了一种国民的文化自觉意识,读书、爱书和分享书,使德国成为了“科技之国”和“哲学之国”。尽管我国的阅读率已开始回暖,但传统的读书方式却遭到摈弃,而且依然没有达到我们所期待的高度。我们说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也说要提高文化软实力。那么这些目标如何去实现?对国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予以关照才是根本。就像对于奥运会来说,我们应倡导的是运动全民化,而不是金牌唯一化。同样,对于文化,对于在“十二五”规划中专门用一个章节提到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来说,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提高国民的文化意识,引导更多的国民走进文化,探讨文化,创造文化,给国民提供更多文化基础设施,让“诺奖”或者说接下来的其他各种奖项,不再只一个“符号”,不再成为国人的迫切需要,而是化为一种更具普世价值的文化追逐。(长江网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说我们被“诺奖”给束缚了?
本文所说的“诺贝尔奖的普世意义”包含哪些方面?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德国人热爱阅读和国人阅读现状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双珍贵的篮球鞋
(1)他决定不和父亲说话。
(2)除非父亲同意给他买那双NIKE的篮球鞋。
(3)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买安踏不行吗?也是中国名牌,148和1480也差得太远了。咱们是寻常人家,不要去跟别人攀比,咱们就穿寻常的鞋子,实在。”
(4)他生气地吼道:“不行,我和同学都说了。我就要NIKE普通版的,已经是底线了。班上的胖王和猴子都有,你想让别人笑我啊?”
(5)父亲神色黯然。无奈地说:“别人都是父母两个供一个,你就我一个人养你。能一样吗?”
(6)正如父亲所说,他和别人的确不一样。母亲在他小学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婚了。父亲为了他,一直没有再娶,一个人带着他长大。几年前,父亲又下岗了,就靠在小区里摆个水果摊子,赚些邻居的钱过活。
(7)对于父亲的辩解,他根本就听不进去,反而近乎疯狂地咆哮道:“你都不能给我个妈了,还不能给我双鞋吗?”
(8)儿子的这句咆哮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狠狠地劈打在父亲的心上。父亲不再说话,只是眉头紧锁,沉默地抽烟,一口接一口混浊的烟气吐出来,模糊了父亲沧桑而沮丧的脸。
(9)冷战就是从那天开始的。其实他也不是不知道父亲的难处,但大话已经在班里放出去了,他不能在朋友那里丢面子。
(10)二月,天气骤冷,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漫天的雪花覆盖了整个城市。冷战开始升级。父亲晚上不回来了。每天放学,他只能看见晚餐放在暖气上温着。早晨,天不亮父亲就去进货,桌上放着十元钱。他几乎看不见父亲,但这场冷战他不能输。胖王和猴子每天炫耀的表情,就是他坚持的理由。
(11)十八号,是父亲的生日。每年这时候,父亲都会做几样菜,开一瓶酒,等他回家,然后拍着他的肩膀说,啥时候你能长大,能坐在这儿陪我喝两盅。那时,父亲的眼睛亮闪闪的,满是期待的光芒。而他总会掏出件小礼物给父亲,打火机、计算器、刮胡刀……哄得父亲傻笑一个晚上。
(12)但是今天呢?开门的一刻,他就知道什么都没有,没有灯光,没有酒香,没有父亲,而他的书包里也没有任何可以让父亲傻笑的礼物。
(13)在客厅的饭桌上,他看到一只盒子,安踏,148块的篮球鞋。下面压着一张便条,是父亲难看的笔迹:“别失望啊,鞋子不是买给你的。知道今年收不到生日礼物了,我自己买给自己。我晚上找了个看大门的工作。挺好的,一个月四百。四个月以后,我就可以给你买耐克了。爸不能给你个妈,是爸的错,所以这双鞋子爸先大方地借给你穿。儿子,对不起,爸让你没面子了,但今天总归是我生日。祝我生日快乐吧。”
(14)看到这里,他的心里五味杂陈,说不出的滋味,不觉间已是满眼泪水。
(15)看着眼前的篮球鞋,他忍不住穿在了自己脚上。鞋子很暖,很软,居然刚好合他的脚。父亲忙糊涂了,41号的脚买了双43号鞋。他系紧鞋带的一刻,忽然觉得,这是世上最珍贵的篮球鞋。
(16)他在心中默默念道:“老爸,对不起!老爸,生日快乐!”
-------(选自《最文摘》,内容有改动。) 文章以“一双珍贵的篮球鞋”作为题目,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有同学觉得第(6)段的内容与上下文无关,应该删去。你觉得呢?为什么?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10)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同学们,或许我们也如文中的他一样,经常对父母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而父母总是竭尽所能满足我们的愿望。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改变世界的力量孙道荣
①儿子让他去城里住几天。儿子大学毕业之后,在城里找了工作,谈了女朋友,结了婚,现在,总算也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这都是儿子自己努力的结果,他这个当爹的,基本上没帮上什么忙,除了当年供他上学之外。听说这几年城里的房子贼贵,一个卫生间,就远远超过他家四间大瓦房的钱,换句话说,即使他和老伴将乡下的老宅卖了,连给儿子买个毛坑都不够。
②城里他也是呆过的,那还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儿子刚考上大学,这可是整个村庄的骄傲。可是,高昂的学费,让他犯了难,靠土疙瘩里抠点钱,根本担负不起。不得已,他也进城了,加入了农民工大军。他没文化,又没技术,只能找最脏最苦最累的活,他扫过马路,帮人家看过仓库,做过扛包的苦力,在毒日头下挖过一个个坑,汗流浃背地踩过三轮车,最后,一个做包工头的老乡,将他领了过去,在老乡的施工队里做小工。老乡的施工队,盖了一幢又一幢楼房,眼看着一片片光秃秃的土地上,竖起一幢幢漂亮的房子,他眼睛都看直了,城里的房子可真漂亮啊。工友们见他看傻了的样子,跟他逗乐取笑,你也给儿子先买一套吧,这样,儿子将来毕业了留在城里,就算有个根了。他嘿嘿干笑几声,就他那点工钱,勉强供儿子上学用,年底了,连回家的路费,往往都得跟工友借,在城里买房子?下辈子吧。
③还是儿子有出息,工作才八九年,就在城里买了房子,虽说房子很小,又破旧,是十几年前的老房子,听说还向银行贷了一大笔款,但到底在城里有了自己的窝,而且,人家银行肯将钱借给你,凭什么?说明你可信,有能耐,能还得起。他想,儿子在城里,这就算真正站住脚了。不像自己,虽然也在城里流血流汗打拼了三五年,可是连个小小的印记都没有。谁知道你也在这个城里生活了几年呢,施工队盖过那么多房子,但他不是瓦工,没砌过一块砖;不是木工,没刨过一根木;不是电工,没拉过一根电线……他只是个小工,搬来运去,扛东递西,几乎每一颗黄沙,每一粒水泥,每一块板材上,可能都留下过他的汗水,但仅凭这一点,就认为楼房是自己盖的,他可不好意思说。儿子大学毕业后,他就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乡下,他太累了,身子骨已经不行了,而且,他也实在放不下地里的庄稼,圈里的牲口,还有厨房里的老伴。
④又要进城了,这让他有点激动。他不知道,好多年过去了,城里变成什么样了。十几年前,新盖的楼房,高大的脚手架,睡过的低矮的工棚,黑乎乎的饭盒子……排着队从他面前闪过。忽然,有一抹浅浅的绿色,一闪而过。那么绿,那么翠,那么嫩。他想啊想啊,终于想起来了。对了,就是它,爬山虎。那天,在杂乱的工地上,他发现了一株爬山虎的幼苗,从一堆建筑材料中探出了几片嫩芽。他认得它,乡下到处都能见到它的影子,如果是在庄稼地里见到它,他会毫不犹豫地将它连根拔起,扔掉。可是,现在是在城里,在到处是砖头水泥和钢筋的建筑工地上,这一抹绿,显得那么无辜,那么脆弱,也那么好看。他弯下腰,小心翼翼地将它连同边上的泥土一起挖了起来。然后,他找到一幢刚竣工的楼房墙角,将碎砖碎瓦扒开,种了下去,并从工棚后面,为它弄来了几捧泥土,覆盖在它的周围。种下爬山虎不久,他们就搬到了另一个工地去施工了,他也慢慢忘记了它。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又想起它,也许那是在他看来,惟一带给这个城市的改变吧。这么多年过去了,那株当年的爬山虎,也许早枯死了,或者什么时候被人当作野草拔除掉了。
⑤儿子在车站接到他,然后一起坐公交车,回儿子的家。城里的变化太大了,他完全认不得它了。
⑥辗转来到儿子住的小区。是个老小区,房子都有点破旧了,很多房子的外墙,变得班驳,与周边的新小区相比,显得有点寒酸。模模糊糊有点印象,但他不能确定,当年他们有没有在这个小区施工过。
⑦儿子的家在二楼。只有一个房间,一个客厅,客厅还正对着另一幢楼的外墙。儿子没有足够的钱,买面积大一点,朝向好一点的房子。他拉开客厅的窗帘,突然怔住了。只见对面那幢楼的墙壁上,爬满了爬山虎,从儿子家客厅的窗户望过去,郁郁葱葱,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⑧他问儿子,对面墙上的爬山虎,是谁栽种的?儿子回答,听老邻居说,那幢房子刚交付时,就有了,也许是飞来的种子扎了根,也许是有人无意间种下的,也没人特别在意它,十几年下来,就爬满整面墙了。
⑨他的眼睛,忽然有点涩,有点湿,有点热。他揉揉自己的眼睛,他不能确定,它就是自己种下的那株爬山虎,但他想,不管是谁种下的,它改变了一面墙,也改变了这个世界。第③段父亲说自己在城里“连个小小的印记都没有”,阅读全文说说他在城市中留下了哪些印记。
第④段讲述父亲种植爬山虎的经历是什么记叙顺序?在文中有何作用?
第⑦段画线句用了比喻的修辞,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结尾画线句的深刻含义。
生命永恒的香味
①书香,是生命永恒的香味。一个人,若手头,桌头,床头,总有悦心的书陪伴,是一生的幸事。书在左右,或信手闲翻,或倾心品赏,芬芳盈口,满心余香,所得的,都是生命的真意趣,大滋味。
②读书是智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本身,还可以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一个人在自我精神的世界里,能够始终恬淡愉悦,一定是一本本的书,为他的心灵,暗开了一扇扇门,默指了一条路,所以才活得豁然开朗,意境层生。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书的智慧对人的提升与引领所致。愚昧的人,一辈子像行进在暗夜之中,只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活过;而智慧的人,书是心中永远的明灯,引领自己时时清醒,步步睿智,最终走出完美的人生。
③被命运的大书影响过的人,不会轻易被生活打败。在这个世界上,有经历过大起大落大荣大辱,九死一生而百折不挠的人,有遭遇过多舛的命运,遭受过灭顶的打击而顽强拼争过来的人,读这些人物的著作或传记,常常让人热血喷涌,灵魂震撼。这样的书,连缀在字里行间的,都是精神之钙。读它,可以厚重人的内涵,使人变得刚强勇毅,不畏强暴,不畏艰险,从而淡定地面对生活呈现给自己的一切。
④读书的人不会孤独。一本本书,就是一个个心灵的朋友,在独酌的时候,它会与你同饮;在孤寂的时候,它会与你静坐。它不说话,却以自身的智慧丰富着你的智慧,以自身的内涵厚重着你的内涵。
⑤时光流逝,岁月不言,生命一天天在书香的濡染中,会变得愈加醇厚耐品,一种灵魂的香味,自然会生发出来,飘逸四散。那如兰的一缕芬芳,就是我们留存在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痕迹。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如何理解第③段“这样的书,连缀在字里行间的,都是精神之钙”一句中的“精神之钙”?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第①段是从哪两方面来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的?
第⑥段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牛铃叮当李清明
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是谁家的。
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簿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11)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请赏析第⑤段中的画线句。
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第⑩段中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
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作用?
联系全文,回答第(11)段划线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