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贝在一封信上这样描述画作《石工》:“弯着腰、身体被烈日烧灼、头戴麦秆草帽的七十岁老人,他那粗布的裤子上打着补丁,脚上穿着古老的木鞋,破袜子露出脚。在老人旁边是个满头尘土、皮肤被太阳灼成褐色的少年。”此画应属于下列哪一绘画艺术流派
A.古典主义 | B.现实主义 | C.浪漫主义 | D.现代主义 |
甲午战争后,清廷发布上谕:“图自强而弭祸患……以恤商惠工为本源”。其客观上
A.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
C.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 | D.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
19世纪60年代的福建,“间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与外国人合伙。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须购其修葺之料也”。这一现象说明
A.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 | B.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的束缚 |
C.民族工业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性 | D.列强在中国开办船舶制造业 |
19世纪90年代在中国通商口岸或内地市镇、城乡,出现了“衣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了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B.民国的建立改变了人们的服饰习惯 |
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
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很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在机器竞争时代,“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于是纷纷兴办实业以救国,中国工业化开始艰难起步。其标志是
A.洋务运动 | B.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
C.外国在华设厂 | D.维新变法 |
17世纪上半叶,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是
A.建立大种植园 | B.海盗劫掠 |
C.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 D.黑奴贸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