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英美等国的封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情况,苏联采取的相应的措施是
A.扶助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 B.加强对东欧各国的政治控制 |
C.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 D.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小农经济的发展 |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
D.明清政府“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
“传以者、不以者也。民者,君之本也。使人以其死,不正也。”与之思想相近的是
A.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 |
B.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
C.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
D.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
下列图片中的技术革新具有转型时代引擎意义的是
某时期中,道教开始盛行“神仙须下凡,历经劫难”的想法,神仙须在人世行善立功,造福庶民,才能修得正果,重返天庭,位列仙班。这类故事反映道教因应当时社会变迁,因此强调参与、改善社会。这种社会变迁是指∶
A.汉末工商濒临破产,故太平道要救济生民 |
B.唐代门阀制度即将崩溃,故道教重视立功 |
C.宋代庶民社会崛起,故道教强调入世苦行 |
D.明清社会贫富不均,故道教提倡行善济民 |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这主要说明了
A.蔡伦是造纸术的最早发明者 |
B.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唯一依据 |
C.社会生活的需要往往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 |
D.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