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采用洋纱织布。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传统手工业重新崛起 | B.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C.工业革命开始起步 | D.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
1958年2月《人民日报》指出:“不断地提高落后的指标和定额,使它适应于先进的指标,向先进的定额看齐,这是积极的平衡.”这一观点
| A.有利于经济平衡发展 | B.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
| C.存在急躁冒进倾向 | D.之后并未付诸实践 |
1858—1911年间中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共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其中在1901—1911年间设立的民用工矿企业达650家,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③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④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 A.北宋中期 | B.元末明初 |
| C.明末清初 | D.鸦片战争时期 |
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 B.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 |
| C.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 | D.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
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 A.推行马歇尔计划 |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
|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