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4年的一次大会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 A.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 B.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
|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D.《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 |
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 A.体现了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
| B.是人类史上最严峻的法律 |
| C.标志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 |
| D.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
“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这是古希腊政治家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的一段名言。这段话表明雅典
| A.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 |
| B.男性公民普遍积极参政 |
| C.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 |
| D.所有居民都享有民主权利 |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制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
|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
|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
| D.政治文明完全被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
下列一组图片与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这组图片表明
| A.中国政府始终贯彻同美苏和平共处的政策 |
| B.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 |
| C.中国政府始终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
| D.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
|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
|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
|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
|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