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果主要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制度规定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它深刻地改变着世界面貌。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的仁人志士是站在代表先进思想和时代精神前沿,在注重重新审视、发现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的同时,还以批判、求实的精神,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对自然界及其运动规律按其本来面目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取得了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为近代科学革命揭开了序幕。尤其在文艺复兴中后期,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和通过阿拉伯世界得以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古罗马的优秀古典文化成果,使科学技术走出基督教的“神圣殿堂”,成为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重要支柱。
——胡光利《文艺复兴运动与近代科学的兴起》
材料二 1902年,美国有发电厂3621座,装机容量为121.2千瓦。1907年,德国23.3万多家机器动力企业中,使用电动机的企业有7.1万家,总马力达到190万以上,居各种动力之首,占动力总数的30.6%。1870年,美国几乎没有电气设备工业;9年以后,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190万美元的产品;1890年,美国生产的电气产品价值高达2180万美元。
材料三历史人物对科技和工业革命的态度举例
姓名 |
思想、政策或观点 |
甘地 |
“回到纺车去” |
爱因斯坦 |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取决于人本身。” |
邓小平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
(1)指出古代中国的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依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使科学技术走出基督教的“神圣殿堂”,成为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重要支柱的原因。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在经济方面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两位人物,就他们对科技和工业革命的态度分别予以简要评述。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是近代化运动的重要一环,也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面镜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大众报业发展举例
时间与地点 |
报刊名称 |
创办人情况 |
备注 |
19世纪40—70年代的广州、上海等 |
广州纪录报、 万国公报、 申报等 |
西方传教士 |
19世纪70年代后,中外报刊共有170多种,占同时期报刊总数的95%。《申报》开辟了文学专刊。 |
1872,汉口 |
昭文新报 |
艾小梅 |
内容多为轶闻趣事 |
1895—1897,北京、上海等 |
万国公报 |
康有为 |
不同于传教士创办之《万国公报》,后易名为《中外纪闻》 |
时务报 |
梁启超等 |
同期,康有为创《强学报》。 |
|
游戏报等 |
李白元等 |
刊小说、戏曲、诗词、散文等 |
|
1901—1903,上海等 |
警钟日报 |
蔡元培等 |
提倡“抵御外侮,恢复国权” |
中国白话报 |
林白水 |
刊有《黄黎洲》、《说君祸》等 |
材料二检阅旬月以来各报纸,奋其如刀之笔,以叛、逆、贼、犯、诛、杀、讨、戮等凶恶名词,为家常谈助……但常笔飞墨舞,大出风头之际,忽来外人之取缔。
虽然,以我国之言论机关,竟予外人(注:此处的“外人”指北洋政府)以扰乱治安之口实,而干涉,而取缔,而封禁,言论自由之特权,无端剥夺于外人之手,抑亦言论界之大污点也。
——《大公报》(1913年5月5日)
材料三在北京,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著名的有新潮社、国民社、平民演讲团、少年中国学会等……在《新青年》的影响下,青年学生也开始出版新式刊物,介绍新思想、新知识,影响较大的有1919 年1 月出版的《新潮》、《国民》等。青年学生所组建的这些进步团体和创办的这些新式刊物,推动着启蒙运动不断高涨。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三之“五四时期北京的学生社团和刊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大众报业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的舆论环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五四时期新思想传播过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这场“启蒙运动”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珍藏于安徽大学的反映康熙年间徽商经营活动情况的文物资料。
(1)依据材料一概述康熙年间徽商经营活动的情况。研究徽商历史的学者大多采用这份商业合同书作为典型例子,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合同的史料价值。
材料二资本家们对利率为8%—10%企业没有丝毫热情。因为这种利率远不如每年可以赚取20%—50%利率的传统投资(农业信贷、钱庄、典当铺、土地)。国家不是按照本应去做的那样保护其新生工业,而是根据一种古老的本能反应去非常沉重地打击最有活力的企业。
社会的成功在那里首先是获得权力和官位。政治功能凌驾于其他一切的特性以及中国社会的特殊历史经历,解释了这些传统的行为。模仿西方议会制的做法,后果也显得没有意义了。这绝不是因为中国对自由民主的不“成熟”,而是因为这种借鉴制度与中国的传统格格不入。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材料三美国对华投资以跨国公司为主体,从投资行业看,美国世界500强在华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传统骨干行业和金融等竞争性领域。并且在华投资的行业分布广泛。
美国公司对华投资主要采取新建投资和并购两种方式。改革开放初期的直接投资基本为新建投资,包括合资、合作和独资。上世纪90年代初,80%的美资企业是合资企业,约10%的企业是独资企业,另外5%以合作模式经营。近年来,随着中国建立了跨国并购的法律法规体系,美国跨国公司开始以并购方式进入中国。
——《美国对华投资情况及吸引美国投资对策报告》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华投资的特点及影响。(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论语》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于礼,有耻皆格。
——《论语》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其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孟子》
(1)分别归纳三则材料的主要观点。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末清初民主思想相比,欧洲启蒙思想的进步之处,并简要说明这些思想主张在早期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中的具体体现。
材料三“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享乐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为贫富不均,……闻得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法,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之弊端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措施是什么?结合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简要说明该措施的局限性。
材料四 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强调全党同志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取得群众路线满意的成效。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中共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活动必要性的认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