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阿拉伯之春(中东乱局)、伦敦之夏(社会骚乱)、华盛顿之秋(“占领华尔街”)、平壤之冬(金正日逝世)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呈现( )
A.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 B.国际恐怖主义泛滥 |
C.乱象丛生,危机重重 | D.“一超多强”的局面被打破 |
有学者说,因为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 B.结束了中国两干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
严复晚年说:“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这表明严复
A.抛弃了进化论思想 | B.认识到了西方文明的本质 |
C.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 D.欲从传统思想中寻找价值 |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过去,中国是和外界有接触的,但是,这种接触从来没有多到足以影响它所特有的文化以及科学的格调。”李约瑟强调的是
A.中国科技文化得益于外来文化 | B.中国科技文化具有独立的特质 |
C.中国的文化与科学发展不平衡 | D.中国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排斥 |
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 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
《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
A.治之经,礼与刑 | B.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
C.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D.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