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他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列宁说过:“我们原本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材料三:2008年4月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形成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
2009年4月2日,二十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国际社会要加强协调和合作……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度过难关,实现我们共同确定的目标。
──摘自《半月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彼此隔绝”到“联系在一起”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列宁承认犯了错误,后来他是如何纠正“错误”的?
(3)材料三中提出的应对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对策是什么?
(4)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面对这种趋势中国该如何应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著名学者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曾论述道:
“和议中虽然宋辽彼此以兄弟之邦的地位同等对待,但宋朝从此被迫每年供给绢20万匹银10万两。”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004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知道文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它是哪两个政权签订的?
(2)黄仁宇先生对此和议有什么评价?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三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材料四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均摘自《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⑴ 根据材料一,分析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⑵ 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把君和民的关系比做什么?他是如何得出该结论的?
⑶ 用经济方面的具体史实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材料三中的“存百姓”这一思想的?唐太宗“二十年间”的统治获得了怎样的誉称?
⑷ 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四中唐太宗“终日孜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二: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城市,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
材料四:800多年前沉没在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公里处的宋代商船“南海一号”(今名),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2007年12月,“南海一号”被打捞出水。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
(2)举一例具体史实说明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唐朝繁荣的原因。(至少两点,2分)
(4)试举一例说明“宋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
(5)“南海一号”古沉船的打捞出水 ,为我们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如果这艘商船从泉州港出航,出航前要经过哪一部门的批准?船上可能载着哪些货物?(至少两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材料一中, E、F、G分别代表了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和南北点,它们分别是哪里?
(2)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是什么?它全长多少?有何地位?
(3)你认为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对隋朝大运河开通持什么态度?你怎么看待隋朝大运河开通,说出你的理由。
(4)为了解决城市用水问题,国家正在修建水利工程。你知道当今和大运河密切相关的水利工程是什么吗?

江南经济的发展史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主产于南方的水稻已是全国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盛产水稻的苏州湖州成为天下闻名的“粮仓”。南方商业发展的水平,从总体上看也超过了北方。与此同时,南方赋税收入增加,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材料二:从东晋开始,北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再加上更北的游牧民族侵扰,居住在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的汉族人开始迁往江淮一带。从南北朝一直到南宋,北方汉人迁往江淮的脚步就一刻没有停留,共计数百万。
请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中国古代经济已发生了什么影响深远的变化?这种变化最终什么时候完成?
(2)从材料二可知,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