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习小组同学用图中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他们按图组装各种器材后,点燃蜡烛后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实验小组依次选取了不同的物距分别进行实验,同时记录下相关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成像情况,如下表: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 像;
(4)如果将蜡烛移动到离凸透镜15cm处,凸透镜所成的是 像;
(5)若烛焰、凸透镜、光屏分别放在某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当凸透镜位置不变,烛焰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小段距离时,为了在光屏上再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的距离.
(6)实验时同学们发现,在观察光屏上清晰的烛焰像的过程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的像向 移动。
(7)实验序号为6、7的两次实验观察像的方法是 。
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将A和B一前一后竖直立在直尺上。实验过程中,眼睛始终在蜡烛A的一侧观察。
(1)实验中为什么选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
(2)点燃蜡烛A,调节蜡烛B的位置,当时,B的位置即为A的像所在的位置。
(3)实验中,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关系;两段蜡烛相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4)在蜡烛B的位置放一个屏,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像。
(5)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
在学习演奏二胡的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讨论,他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和同学们找到了右表所列的四种琴弦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2)在验证猜想二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处所缺数据是。
编号 |
材料 |
规格 |
|
长度/cm |
横截面积/mm2 |
||
A |
尼龙 |
55 |
1 |
B |
尼龙 |
55 |
0.5 |
C |
尼龙 |
80 |
1 |
D |
镍合金 |
① |
0.5 |
(3)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另外一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现有两个电压表 、一个电源、一个已知阻值为R o的电阻、一个开关和一些导线,要用以上器材测出未知阻值的电阻R x.要求:(1)在下面虚线框内分别画出两种不同方法的电路图
(2)如果实验中电压表、的读数分别为U 1、U 2,请在横线写上对应的电阻R x的表达式.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一的R x = _____________方法二的R x ="____________"
小明要用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电流一定时,电流热效应与电阻的关系。其中瓶内电阻丝的长度、粗细都相同。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帮他把电路连接完整。
(2)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不易直接测量。因此,在这个实验中是通过显示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的。象这种能用直接观测的量来显示不易直接观测的量的方法叫“转换法”。这种方法在物理学的研究中经常用到,请你列举一例:
(3)在这个实验中,除了控制电流一定外,还要控制的量有。
(4)在这个实验中,若两个电阻丝的通电时间相同,则瓶内温度计的示数升高的多。
一天饭后,明明帮妈妈收拾桌上的碗筷时不小心将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却很难将水擦干。妈妈见状拿了另外一块抹布擦,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他感觉有些奇怪,忙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告诉他我拿的是棉布做的,你手里的抹布是涤纶的。他不禁想到了一个问题并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1)提出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需的材料:三个形状大小相同的烧杯,质量相同的棉布,麻布和涤纶布各一块,足够的水。
(4)主要步骤:将三个烧杯中倒入_____的水,分别将三块布放入各个烧杯中让水浸透,然后将三块布分别取出,从方便和准确的角度看,应观察和比较______。将现象记入下表。
(5)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炎热的夏天,如果人体皮肤被汗浸渍。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因此,从吸水多少这个角度说,应尽量采用_____的布料来做夏装。